在東西方文化中,對待戰俘的態度截然不同,東方認為戰俘是恥辱,寧可戰死也不能做俘虜,而西方則將戰俘也視為英雄,同樣值得敬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位于歐洲,成千上萬的人走進戰俘營中,在這些人中有三位人物極其特殊,因為他們在二戰時成為國家的首腦,對世界歷史影響深遠,那么這些人都是誰呢?
一、法蘭西的斗士
1916年,同盟國、協約國在凡爾登展開了一場激戰。期間,德軍使用毒氣,許多法軍士兵“中招”,從而成為德國的俘虜。在這些人之中,有一位高個子的連長,他的名字叫做夏爾·戴高樂。在長達三十二個月的監禁生活,戴高樂先后五次嘗試越獄,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1918年戰爭結束,戴高樂才得以返回法國,并繼續在軍中任職。
二戰爆發后,戴高樂率領的第四裝甲師,一度阻止了德軍的攻勢,從而得到提拔。然而,此時的法國兵敗如山倒,決定向德國投降。戴高樂則前往倫敦,準備繼續進行戰斗,并組建了“自由法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法國在戰后卻依然能夠維持大國的地位。后來,戴高樂在擔任法國總統期間,毅然與新中國建交。
二、德意志的“狼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的潛艇一度成為盟軍艦船的噩夢,無數的運輸船,甚至是戰列艦、航空母艦,都曾經被德國的U型潛艇擊沉。而創造這種“狼群”戰術的人,正是被稱為“狼群之父”的卡爾·鄧尼茨!這位德國潛艇部隊司令、德國海軍總司令,在希特勒死后還做過幾天德國總統的人,其實也曾是一名戰俘。
那是發生在一戰的時候,當時的鄧尼茨正擔任U—68號潛艇的艇長。1918年10月,在完成一次作戰任務后,因潛艇機械出現故障,鄧尼茨被英軍俘虜。一個月后,一戰結束,鄧尼茨于1919年7月返回德國,繼續在海軍中任職,并潛心研究潛艇戰術。他的狼群戰術,給盟軍造成了極大地損失,因此被盟軍稱為“面目猙獰的海底魔王”。
三、南斯拉夫的英雄
一戰是由薩拉熱窩事件引發的,最先參加戰爭的是奧匈帝國。在奧匈帝國的軍隊中,有一位克羅地亞人,他在1915年與俄國軍隊作戰時,不幸負傷被俘。之后,這個人被帶到了俄國的烏拉爾地區,從事繁重的鐵路建設工作。兩年后,俄國爆發革命,他也受到了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從而成為了一名共產主義者。
1920年,這位名叫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并且投身革命斗爭。1938年,鐵托成為南共中央臨時總書記。到了1941年,德軍入侵南斯拉夫。之后,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結束后,鐵托成為南斯拉夫的領導人,并發起“不結盟”運動,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