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羅琳,1997年出生,聽力一級殘疾,自小雙耳失聰,后進入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習。2014年,劉羅琳拜國家級漆器非遺大師楊莉爾倩為師。2019年,她又師從四川省竹編非遺傳承人楊隆梅,深入研習竹編藝術。憑借堅韌不拔的精神,劉羅琳成為四川省農村手工藝大師、崇州市級非遺傳承人、助殘工美大師,被特聘為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竹編專業技能課老師。
2025年3月,劉羅琳向武侯區殘聯申請加盟“向陽而生”愛心集市,在武侯區開辦工作室,招收殘疾學員。希望專門致力于竹編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創新開發竹編文創產品,積極承接各類社會竹編非遺服務項目,培育專業人才,為就業困難殘疾人及家庭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殘疾人搭建通往竹編非遺文化領域的橋梁,讓他們能通過竹編技藝實現長期穩定就業與居家靈活就業。
劉羅琳創辦的華琳幫護文化藝術工作室,免費培訓殘疾人及特困家庭成員,截至2025年1月已培訓420人,其中殘疾人、特困家庭成員320人,并長期為21名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其竹編作品“熊貓竹編蓋碗”“高足盤”被用于成都大運會、釣魚臺國賓館等重要場合。
竹,是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的“歲寒三友”之一,因為其象征高潔、不屈的氣節,一直以來就備受文人墨客推崇。其實,這樣的象征意義也跟竹子自身的特點相關。竹子具有干脆利落,開裂性強的特點,富有彈性和韌性,能編易織。所以,人們常用竹子編織各種形器,創造了一種精妙絕倫的民間工藝--竹編。
竹編是我國非遺之一,原本挺拔的竹子,通過選料、裁料、破篾、打磨等極耗時、重復再重復的步驟,成為一條條薄薄的篾絲,手藝人把篾絲再加以編織,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就在他們指尖誕生。竹編工藝品往往具有柔和又不失堅韌,簡樸又不失精美的特性,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造物智慧與東方美學精髓,其經緯交織的技藝既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也是當代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
武侯祠博物館上架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