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放榜后,江西某高中三位高分考生放棄清華大學等TOP名校,轉而選擇心儀學校的熱門學科。班主任難掩失望,在班級群寫下“教育失敗”的長文后解散群聊,痛陳“學校投入百萬資源”“教師帶病陪考無休”的心血付諸東流。這一事件迅速引發輿論熱議,也撕開了當下教育中一道深刻的命題:名校光環與學生選擇權,究竟孰輕孰重?
學生的“不走尋常路”,實則是理性與勇氣的體現。“05后”用分數“兌換”了一個更契合自身發展規劃的未來。這種務實考量,恰恰是自我認知成熟的標志——名校光環再璀璨,也不應遮蔽個人發展的實際坐標。
在部分地區,清北錄取人數已異化為衡量高中辦學水平的“黃金KPI”,牽動著學校聲譽、招生效果、教師評優甚至地方政績。當教育者將職業榮譽感與學生的志愿選擇強行綁定,甚至以“恩情”為繩索施加道德壓力時,教育便偏離了“育人”的本真,滑向功利主義的泥潭。
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常被期待服從權威規劃的“最優路徑”。但如今,越來越多像江西這3位考生的年輕人,敢于掙脫單一評價體系的束縛。高分考生開始用頭腦而非盲從做選擇,意味著教育迎來了本質的升華。在江蘇,也出現過南通考生丁又也用足以填報清北等名校的高分,選擇華東師范大學師范專業的案例。“優秀的學生就應該做老師,大學的意義我用四個字總結,叫‘發現自己’, 我們都應該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賽道?!倍∮忠驳娜松x擇,足以成為更多年輕人“發現自己”的優秀標桿。
教育真正的成功,從來不在于通知書上印刻的校名,而在于學生是否成長為“自己人生的主人”。愛不是枷鎖,而是在陪伴之后得體的退出和“放手”。都說教學相長,這一次,輪到學生們用自己的行動給老師上了生動的一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胡妍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