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在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中,高校如何通過教育實踐引導青年學子在關鍵時刻展現責任擔當?近年來,河北傳媒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弘揚榜樣引領作用,著力培養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意識。越來越多的學生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中國青年是堪當大任的一代。這一育人成效的背后,是高校將價值引領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益探索。
勇救落水者:從個體善舉看教育底色
近日,在夜幕籠罩下的河北傳媒學院鹿泉校區杜北橋附近,藝術體育學院大一學生賴煒楨、程祥陽在鍛煉返回途中,聽到一聲聲急切的呼救聲。循聲望去,一名男子在湍急的河水中苦苦掙扎,生命危在旦夕。危急關頭,持有游泳救生員職業資格證書的賴煒楨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入湍急的河水中,迅速游向落水男子。程祥陽則在岸上憑借手中的照明工具,為水中的賴煒楨指引方向,并時刻準備協助救援。由于水流湍急、河岸濕滑,救援過程困難重重,但兩人憑借著沉著冷靜的心態和扎實的專業技能,最終將落水者救上了岸。此時,賴煒楨和程祥陽身上已多處擦傷,但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傷痛,立即檢查落水者的狀況,并配合警方實施急救,確保落水者得到及時救治。這一事跡被多家媒體報道,引發強烈反響。公眾關注的不僅是00后大學生的果敢,更聚焦于高校的育人實踐如何為青年成長和服務社會提供有力支撐。而這恰恰揭示了教育最本真的底色:所謂“教育”,從不是書本知識的機械堆砌,而是將專業素養內化為行動能力,將社會責任外化為實踐擔當。
信念鑄魂:系統化價值培育的浸潤作用
近年來,河北傳媒學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始終將信念鑄魂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引擎,以系統化的精神譜系賦能學生的責任擔當與使命意識。校園場景成為價值傳導的載體,學校建設的南海湖、紅船等特色景觀不再是單純的環境裝飾,而是被賦予紅色基因與傳媒使命的精神符號;傳媒文化長廊、中外歷史文化長廊通過場景化構建,讓學生在行走中觸摸精神脈絡,實現從視覺接受到價值認同的轉化。
同時,學校堅持黨建引領與專業教育融合,重視建構并推進黨建文化的融合發展,確保育人的正確價值導向。學校組織一系列與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相關的活動,如傳媒藝術節、石榴文化節、紅歌賽、紅色電影放映月等,這些活動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可體驗的精神儀式。學校還打造了“領航講堂”“追光團校”等平臺,建設“一院一品、一班一項”為主體的校—院—班三級德育體系,逐漸形成了以“三支力量育人才”等為代表的院系德育品牌。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模式,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此外,學校還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等傳統美德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舉辦傳統文化講座、經典誦讀等活動,讓學生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正是這種系統化價值培育的浸潤,激發了學生們的責任擔當,每年都有一批批河傳學子,或踴躍投身西部計劃,立志扎根基層默默奉獻;或攜筆從軍報國,成為“鋼鐵長城”的一員,用實際行動向社會作出了響亮的回答,育人成效已轉化為可見的社會貢獻。
搭建舞臺:實踐育人讓責任可感可行
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才能自覺增長才干、服務社會。河北傳媒學院始終秉持“把學生推到舞臺上,把舞臺搭在社會上”的辦學理念,積極搭建各種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服務社會。
“8+6”育人工程是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戰略實踐”,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來,學校通過整合8個學期與6個假期的教育時間框架,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將學校專業教育向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延伸,構建了“思政+專業+社會實踐”的育人模式,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取得了顯著育人成效。
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們在假期里結合所學專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過去的一年,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實踐小分隊、自愿組合的專題小分隊和分散進行的“回家鄉、建家鄉、宣傳家鄉”活動,自主搭建“思政+專業+N”的多彩舞臺。在革命老區、英模故鄉、紅色教育基地和廣大城鎮、農村,進行黨史學習、理論宣講、國情觀察、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生態建設、山村支教、文藝演出、作品創作等多類活動。
期間,學生們用新聞報道、攝影繪畫、視頻制作和微電影等方式進行紀實報道、青春風采聯展等。據統計,共完成了學習心得近3萬份,藝術作品4500多件,聯展專欄90期。“青春助鄉村”“青春河傳”及音樂學院“主旋律”等12支團隊分別榮獲省市級“三下鄉”優秀實踐小分隊榮譽稱號;14名教師成為優秀指導教師,16名實踐隊員成為先進個人。這種“在做中學”的育人模式,讓社會責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為可操作、可感知的實踐體驗。
從杜北橋的救援現場到西部計劃的服務崗位,從紅色舞臺的藝術表達到鄉村振興的一線實踐,河北傳媒學院的探索實踐表明:青年在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不僅源于個體素養,更得益于教育者通過價值引領與實踐培育,在學生心中種下的責任之種。(何守寧、趙保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