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粟裕,在撰寫回憶錄時曾多次提及自己軍事生涯中最為緊張的三次戰役,即宿北、豫東和淮海戰役。
這其中,又以宿北戰役最為特殊。這不僅是解放戰爭中陳、粟的首次正式搭檔,也是第一次以“華東野戰軍”的名義對外作戰。就結果而言,宿北戰役成功使華東戰場化被動為主動,是一場大勝。
但從過程來看,這場戰役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尤其是前方指戰員的一次錯誤判斷,不僅讓華野王牌縱隊傷及元氣,更使得陳、粟這對金牌搭檔罕見的出現了分歧。
以至于一向寬厚待人、豁達豪爽的陳毅雷霆震怒,下決心要撤換華野作戰勇猛的虎將王必成……
宿北戰役前夕,遠在延安的毛主席一改往日“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的彈性原則,直接給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下達了“這一仗不僅要打,而且必須打勝”的命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老蔣在南京組織了一場所謂的“國民大會”,單方面宣告了國共和談徹底破裂。之后,他饒有興致的制定出一份“結束蘇北戰事”的軍事計劃:
28個旅的重裝集團,兵分四路向蘇北、魯南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我軍也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爭取輿論上的主動。
之后,隨著蔣軍重兵壓境,山東部隊失利于泗城,華中又被迫放棄“大本營”淮陰,形勢開始急轉直下。如不能盡快止住頹勢,不僅華東戰場將陷入全面被動,毛主席“確保華中,鞏固山東”的大戰略也將面臨夭折。
總之,宿北戰役是一場國共雙方誰都輸不起的決戰。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以雷霆手段在短期內迅速整合華東軍事體系,讓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合并,集中力量迎擊來犯之敵。
面對四路告急的危局,粟裕還是決定采取老辦法,即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頭號精銳。
這點其實不難分析,國軍“五大主力”一次性來了兩個:整編第11師和整編第74師,即宿北戰役最主要的兩條線,一路是自宿遷向沭陽、新安鎮進犯的整編第11師和整編第49師,另一路是由淮陰向漣水進犯的整編第74師和整編第28師。
對粟裕來說,他更傾向于對付宿遷這一路的整編第11師。一來進犯漣水的整編第74師是老對手,彼此知根知底,再度交鋒必然反復拉扯,耽誤時間;二來整編第11師剛到蘇北,兵強馬壯且又想爭頭功,最容易輕敵冒進。
恰在此時,一個有利戰機突現在粟裕面前。原本同整編第11師齊頭并進的整編第69師自視甚高,師長戴之奇更是瞧不上左顧右盼、徘徊不前的整編第11師,索性甩開友軍,一股腦兒的沖在了最前沿。
為此,粟裕當機立斷,兵分兩路向69師發起攻勢:
一路由陳、粟親自指揮,集中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5個團,兩翼夾擊整編第69師,得勝后再轉頭圍攻整編11師;另一路由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部隊在漣水、鹽城一線防守,鉗制整編74師等其余進犯之敵。
在華野的雷霆攻勢下,整編第69師尚未來得及做出任何反應,就被切斷了與整編第11師的聯系,緊接著整個部隊便被穿插分割成四個部分。整編第69師全軍覆沒,師長戴之奇絕望自盡,副師長饒少偉被俘。
宿北大捷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而整編第11師師長胡璉在看到友軍被圍后,未發一兵一卒救援,就率部縮回了宿遷。
可正當陳、粟準備乘勝追擊時,華中軍區后方的漣水卻突然傳來了壞消息……
隸屬于江蘇淮安的漣水,是華中牽制兩淮之敵北上的戰略支點,尤其在兩淮保衛戰失利后,華中根據地僅剩沭陽、漣水、阜寧、東臺、鹽城5個縣城的前提下,漣水城不容有失。
正因如此,粟裕在部署圍殲整編第69師的同時,特意抽調部分兵力交由譚震林守備后方。防守漣水的第6師是華中野戰軍的王牌主力,再加上淮南軍區第6旅,總兵力約10個團2萬余人,配置并不差。
由于要負責整個蘇北地區的防御作戰,6師師長譚震林并未留在部隊,因此漣水防御實際上是由副師長王必成來指揮。
在此之前,作為華中軍區頭等戰將的王必成,率6師先后參加了蘇中戰役的5次戰斗,累計殲敵1.6萬余人。在得知進攻漣水的是整編第74師后,6師上下也是斗志高昂。
從六合、天長、馬壩到淮陰保衛戰,華中野戰軍曾與整編第74師多次交手。尤其是在第一次漣水保衛戰中,華中野戰軍集中23個團的兵力迎擊整編第74師和整編第28師于漣水城下,雖殲敵9000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6000余人的傷亡代價,第6師也一度傷及元氣。
如今冤家再次聚首,無論是6師還是整編第74師,都急于一雪前恥。因此在兵力部署上,知根知底的6師選擇將三個旅全部部署在漣水以南,準備與74師來一場硬碰硬的對決,漣水以西只留了淮南軍區的兩個團。
殊不知,正是這個部署為此后的漣水失利埋下了隱患。
在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看來,部隊首戰漣水之所以受重創,只因從一個方向強行攻城,正面對抗未占到絲毫便宜。因而再戰漣水時,他一面派部隊佯攻漣水以南,與6師纏斗,一面利用炮兵、坦克和空軍掩護,隱秘集結主力于漣水以西,沿側翼薄弱部位直插漣水城。
于是,當整編74師主力突然出現在漣水城外時,王必成的第6師主力根本來不及回防,淮南軍區的兩個團也很難抵擋全美械裝備的74師三個旅,最終使漣水失陷,6師也只能被迫撤防。
除了思想輕敵大意帶來的兵力分散以及作戰準備不充分外,6師在漣水一戰中最明顯的失誤就在于對敵主攻方向判斷的偏差上。主力被整編第74師佯攻部隊拖住,而在西面陣地卻無重兵駐防,導致敵人長驅直入,3日內即兵臨漣水城下。
盡管6師以弱對強,堅守漣水的14天里以傷亡4000人的代價殲敵4000余人,也算能說得過去。且以丟失一城的代價阻擊整編第74師主力,遲滯兩淮之敵北上增援,保障宿北主戰場順利殲敵,戰役目的也已經達到。
但就整體影響而言,漣水失守讓宿北戰役留下明顯的“遺憾”,不僅丟失華中“大本營”,還讓華野追殲整編第11師以及后續轉攻整編74師的戰略構想全盤落空。
也難怪陳毅在得知戰報后罕見震怒,緊接著便下嚴令撤掉王必成副師長之職,改由副政委江渭清兼任。
兩次漣水保衛戰下來,6師戰斗減員七、八千人,每個營只能縮編至兩個連。目睹這一切的王必成早已顧不上自己的委屈,一心只想等待機會一雪前恥。用他回復陳毅的話講:“只希望日后打74師,不要忘了我們6師。”
另一邊的江渭清,在得知陳毅讓自己接替老搭檔王必成的消息后,也是大為震驚,第一時間就跑到指揮部去求情。
在同陳毅的交流中,江渭清透露出一個細節,即漣水保衛戰前,王必成和他都認為張靈甫再從南線主攻的可能性不大,倒是很有可能聲東擊西,在南線佯攻西線主攻。因此,6師曾多次向譚震林建議將防御重點轉到西線,但因戰情緊急,建議最終沒能來得及落實。
除江渭清外,老搭檔粟裕也出面向陳毅說情,力保王必成。用粟裕當時的話講:
在粟裕看來,一者6師在漣水戰役中打得很艱苦、很頑強,王必成本人也一直堅守在前線指揮。在火力、兵力均處于弱勢的情況下,能和整編74師打成1:1的傷亡比屬實不易,換其他任何一支部隊來都不見得能比6師表現更好。
二者6師經此一戰傷及元氣,士氣也很低落,若此時再撤下王必成這員戰將,整個部隊可能就真的垮了。與其如此,倒不如讓王必成戴罪立功,用最短的時間把6師斗志提振起來才是當務之急。
聽完粟裕和江渭清的說情后,陳毅也主動收回了成命,不僅讓王必成留任,更是在之后的戰斗中一直把6師作為主力使用,給足了對方將功補過的機會。
漣水戰役后,王必成韜光養晦,一心撲在部隊重建中。直到1947年初的萊蕪戰役,已經改編為華野6縱的6師再度出擊,立下了戰役首功。3個月后,王必成終于等來了一雪前恥的機會。
在接到粟裕“回師晝夜兼程,飛兵向東北疾進,限14日夜間占領垛莊,斷敵退路,完成戰役合圍……圍殲整編第74師于孟良崮地區”的命令后,6縱官兵一晝夜急行軍120公里,先頭部隊提前8小時到達指定地點,一戰奪取垛莊,封堵了整編第74師的唯一退路。
隨著6縱攻擊部隊“波浪般向敵攻擊”,整編74師殘兵“南奔北逃,東逃西躥,互相殘踏,紛紛倒斃”。6縱特務團副團長何鳳山率3連指戰員率先沖到74師指揮所,用一梭子彈終結了張靈甫的余生。
此時,距離漣水失利過去才不過半年的時間。
知恥而后勇,大將風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