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心目中,能征善戰的粟裕不僅是一個擁有獨當一面能力的干將,其戰略思維也常常能與自己不謀而合,是我軍中韓信般的存在。
此外,粟裕想法一經成熟便絕不輕易改變的風格與毛主席非常相似,二人都具有超強的預見力、超大的自信心和超常的意志力。
也正因為如此,戰爭年代的粟裕曾三次斗膽直陳,在戰略問題上甚至敢于和毛主席爭論,直至完全說服對方,繼而大大縮短革命戰爭的歷史進程。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還是1948年初的那次“南下之爭”。
1947年夏,繼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后,陳粟、陳謝兩支大軍分別挺進中原,與劉鄧形成“品”字形布局。
另一邊的老蔣也不甘示弱,隨即調華中的白崇禧率桂系第7軍、第48師及部分中央軍包圍了大別山,不斷擠壓我軍的生存空間。同時,邱清泉的第5軍、胡璉的第11師也被派往中原與我軍對戰廝殺,雙方一時間在中原形成了均勢。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盡快實現全國解放,毛主席開始籌劃發起繼劉鄧大軍之后的第二次躍進行動,這一次的目標直指江南國統區的腹地核心。
1947年底,鑒于大別山地區的嚴峻形勢,劉鄧采取分兵行動,中原野戰軍1縱轉移至豫西,其余3個縱隊則在大別山與白崇禧所部進行游擊戰和運動戰。
對老蔣而言,這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如果劉鄧在大別山站不住腳,“品”字形布局便會出現缺口,陳粟和陳謝也很難在中原立足。
鑒于這種不利態勢,毛主席當機立斷,決定抽調華野3個縱隊的兵力渡江,躍進江南。至于統兵之將,自然非華野副司令員粟裕莫屬。
按預定計劃,粟裕率第1、4、6縱隊在當年夏秋季節渡江南進后,3、8、10縱隊在次年2—3月間繼續跟進渡江。為確保這次戰役的成功,毛主席還專門增設了東南分局和東南野戰軍兩大戰略機構以保障渡江南下進程的順利。
在毛主席看來,粟裕這番南進可以調動國軍至少30個旅的兵力,中原的形勢也必然大為改觀。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粟裕在1948年1月22日這天回復的“子養電”中,卻婉轉地拒絕了自己的渡江命令。
對躍進江南,粟裕始終心存疑慮。他認為,國共雙方戰力膠著于中原地區,要扭轉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進而奪取全國勝利,關鍵在于集中更多兵力打一場更大規模的殲滅戰。為此,在1947年底的《對今后作戰建軍之意見》中,粟裕就正式提出了中原會戰的思路:
在他看來,在中原作戰,與其分兵南下,倒不如集中十余個戰斗力強大的主力縱隊,以運動方式大規模地殲滅國軍精銳部隊。只要達成這個目標,長江以北也將無大仗可打。
因此,當毛主席發來渡江南下命令時,粟裕便以《對今后作戰建軍之意見》為基礎撰寫了“子養電”,婉轉地建議毛主席收回成命。
不過,此時的毛主席并沒有被粟裕說服。一來他認為中原蔣軍實力尚強,決戰時機還不成熟;二來劉鄧頻頻發出戰場告急電文,強調部隊集結和作戰中的重重困難。總之,毛主席在看到粟裕的“子養電”后,仍決定按原計劃進行。
隨即,毛主席給粟裕回了一封電報,對他率軍南下的戰略行動提出了展望:
軍令如山,粟裕似乎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幾天之后,粟裕在執行南進方案的復電中,再次向毛主席重申了“忽集忽分”的戰術,即將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統一指揮,打幾個大殲滅戰。
此外,他還建議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于三個地方輾轉尋求殲敵,必然會在短時間內取得大勝。
毛主席自然了解粟裕的心思,于是便饒有興致的找來陳毅進行商量,但商量的結果是,同意粟裕忽集忽分的打法,以3、8、10、11四個縱隊配合劉鄧、陳謝兩軍作戰,機動殲敵。但粟裕率3個縱隊渡江南下作戰的計劃不變。
距離渡江的日子越來越近,粟裕也親率3個縱隊到達濮陽,南進作戰已經箭在弦上了。但此時的他卻依舊憂心忡忡,沒有后方保障的部隊,將面臨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與其白白損失那么多兵力,還不如集中這些兵力在中原打幾仗,消滅中原敵軍幾個整編師。
而經過若干次這樣的殲滅戰后,就一定能改變中原敵我力量的對比。恰在此時,久未謀面的陳毅從西柏坡到達了濮陽。而他這一次前來,也是奉命準備和粟裕一起過江的。
在此之前,毛主席親自擬寫手令,任命陳毅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東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意在恢復此前陳粟搭配的格局,而南下作戰也由粟裕單獨過江變更為陳粟一起過江。
不過,令陳毅本人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這次他不僅沒能勸服老搭檔粟裕,自己反而被對方說動了。任憑自己如何開導、闡釋甚至施壓,但粟裕依舊不肯放棄自己的想法。
眼見說服粟裕無望,陳毅便同葉飛、王必成、陶勇等縱隊司令進行探討,卻發現他們也都表態支持粟裕的意見。最終,陳毅決定暫時支持粟裕的想法,讓他向毛主席等人直抒胸臆。
得到陳老總的支持后,粟裕又向中原野戰軍的劉鄧闡明自己的觀點,在得到三人的共同支持后,心中有底的粟裕便開始向上級“斗膽直陳”:
最后,粟裕又再次作了聲明:“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絕不松懈。”
看了粟裕的“斗膽直陳”后,毛主席決定給對方一個機會,隨即電令陳毅、粟裕于4月30日趕到西柏坡,向自己陳述具體主張。
4月30日這天,毛主席在城南莊見到了粟裕,一番寒暄后,粟裕開始娓娓道來自己在中原地區打大仗的理由。聽罷,毛主席也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粟裕稍加思索后,便給出了答案:
正所謂軍中無戲言,有了粟裕的“軍令狀”,毛主席也就不好再堅持原先的計劃了。為充分保障粟裕對戰役的指揮權,毛主席決定調陳毅為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由粟裕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
后因粟裕一再退讓,改為陳毅兼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實際上是華野名副其實的“一肩挑”。
之后的半年時間里,粟裕接連指揮部隊取得了豫東、濟南戰役的勝利,提前完成了毛主席殲敵12個旅的戰略構想。
隨后,在持續在66天的淮海激戰中,我軍共殲滅國軍55萬余人,擊斃敵兵團司令黃百韜、邱清泉,俘虜了杜聿明及黃維等重要將領。國軍五大主力中的第5軍、第18軍也都在此役中折戟沉沙。
多年之后,毛主席在接見來訪的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時,還曾意猶未盡的談論著粟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