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高瑞瑞)7月6日,國家醫保局網站公布應用藥品追溯碼打擊藥品領域欺詐騙保和違法違規問題專項行動典型案例。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發現,這些案例涉及甘肅、湖北、湖南、陜西、山西、安徽等多個省份的多家藥店,多起因倒賣醫保藥品騙取醫保基金而違規。
據國家醫保局通告,醫保部門在大數據篩查時發現,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天天好藥房存在違規行為:2025年1月2日,該藥房銷售的云南白藥氣霧劑已于2024年12月28日在蘭州另一家藥店醫保結算過,涉嫌倒賣醫保藥品。同時,經現場突擊檢查,在藥店內部一房間中查獲出大量回流藥品,涉及135個品種、1124盒,包含抗癌、抗腫瘤等高值藥品。
同時,不少藥店在篩查中還出現超頻購藥等問題。醫保部門在大數據篩查時發現,山西益源連鎖有限公司陽泉晉東店存在超頻購藥、組團購藥以及多名患者同天多次購買同種藥品疑點情況。陽泉市醫保部門已依法依規解除該藥店醫保定點協議,擬追回違規基金28.91萬元,并處違約金8.67萬元,共計37.58萬元,同時對該店藥師進行支付資格處理記3分。
“藥品追溯碼的核心優勢在于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全流程監管,為每盒藥賦予唯一‘電子身份證’,記錄生產批次、流通渠道、銷售對象等全鏈條信息,解決醫保基金監管的‘信息孤島’問題。”醫法匯創始人張勇律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藥品追溯碼的全面落地,能夠借助大數據精準定位藥品違法環節,例如回流藥的灰色交易,從而降低監管成本,提升監管效率,重塑醫保基金監管體系。
張勇分析道,目前仍然會存在藥品領域欺詐騙保和違法違規問題,主要是因為部分地區技術力量薄弱,追溯碼實施初期存在監管漏洞。另外,由于違法成本低,以往行政處罰以罰款為主,追究刑事責任案例少,部分企業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同時參保人員法律意識淡薄,最終會導致違法違規問題出現。
“這次醫保局公布典型案例,就是對整個醫藥行業的一種警示,并且對于通報中情節較輕者給予行政處罰,金額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移交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提高了違法成本。”張勇表示,未來藥店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要合規轉型,深化追溯碼應用,建立全流程合規體系,杜絕技術性違規;二是強化管理,加強內部管理,嚴格審核互聯網處方,切斷不合規供應鏈,防范操作風險;三是制定危機預案,提前建立風險應對機制,降低違規損失,借案例震懾推動行業規范,實現可持續運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