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歷史現象。
在同一時代,魯國的國君魯武公的輩分要比周朝的天子周宣王高出整整四代。西周的王位繼承嚴格遵循的是“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度,周王朝的統治從周武王開始,一直到周宣王,總共經歷了十代王位更替,其中周孝王中途短暫擔任過六年國君。而與周王室有著相同血脈的魯國,其國君繼承則采取了“兄終弟及”的模式。魯武公,作為魯國當時的國君,輩分上已經是周宣王的高祖一輩。魯武公的王位繼承歷程是在周武王與周公旦的第六代之后,顯現出了魯國與周朝不同的傳承方式。
根據《竹書紀年》與《史記》的記載,魯武公曾親自前往鎬京朝見周宣王。根據推測,這次朝見發生在魯武公的第九年或周宣王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815年或公元前817年之間。自西周建立至魯武公朝見周宣王的這一時段,已經有大約230年之久。這個時間跨度讓人不禁思考,魯國的國君是否因為平均生育年齡較晚,導致了魯國王朝的傳宗接代進度相較于周王室更為緩慢?或者,魯國的“兄終弟及”繼承法是否背后藏有某些無法言說的難言之隱?
我們不妨先從西周天子家族的平均生育年齡入手,來做一些推測。周武王的出生年份在史料中有較為一致的記載,他生于公元前1087年,去世于公元前1043年,享年44歲。他自公元前1056年開始登基,統治約14年,于30歲左右繼位。周武王這一脈的繼承,經歷了307年的時間,直到公元前780年,周武王的第十一世孫姬宜臼出生。在這307年間,周朝的王位傳承經歷了11代,平均每代的生育年齡為28歲左右。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魯國國君的家系。魯國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如果推測周公旦出生的時間約為公元前1085年,那么他的兒子姬伯禽可能出生在公元前1057年左右。姬伯禽于公元前1041年左右,開始治理魯國,年僅16歲,顯然當時的歷史背景并未嚴格控制領袖的年齡。
魯國的繼承方式與周王室有著顯著差別,尤其是魯國的第七世孫姬伯御,篡位的故事引人關注。姬伯 御通過外部勢力的支持,弒殺魯國國君,并自立為王,歷時11年。推測姬伯御的出生年份在公元前827年左右,至于他篡位時的年齡,應該已經至少20歲。
魯國的王位繼承在歷經多代后,顯得尤為特殊。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魯武公的兒子姬括、姬戲、姬稱的出生年份。歷史記載中,魯武公在前817年左右,曾帶著他的兩位兒子前往鎬京朝見周宣王。當時周宣王表示寵愛魯武公的少子姬戲,要求他將繼承人更換為姬戲。這時,姬戲大約只有10歲左右,估計他出生于公元前827年或前822年左右。可見,魯國王位繼承的速度較慢,而魯國的繼承模式,也恰恰成為了歷史上與周王室迥異的存在。
進一步推算姬括的出生時間,則大約在公元前847年左右。而對于幼子姬稱的出生年份,推測他出生的時間較為接近于前817年,可能是在前818年前后。因此,魯國王朝的幾代傳承,雖然每一代國君的出生年份相對較晚,但也正因如此,才導致了同一時代的魯國國君與周王朝的輩分差異較大。
最終,我們通過推算得出魯國的繼承規律,揭示出魯國與周王室的不同之處。周公旦這一脈的生育速度遠慢于周王室,且從第七代起,魯國的國君繼承方式顯現出其獨特之處。這一“兄終弟及”的方式,成為了魯國王朝的一大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周宣王作為魯武公的“高祖輩”的長者,與魯武公相差四代,顯示出了兩國王朝在傳承方式上的巨大的不同。這個現象,不僅讓人對歷史的輩分和傳承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王朝的政治傳承是如何影響國家歷史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