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周朝國號為何叫“周”,唐朝的張守節在注釋《史記·周本紀》時曾提到:“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換句話說,周朝的國號來自于古公亶父所在的“周原”地區。由于古公亶父定居于此,因此他所建立的國家便以“周”命名。這種取地名為國號的做法,符合中國歷史中常見的傳統。
史書記載,在商王武乙時期,古公亶父的部落原本名為“豳”。為了避開來自狄戎的侵擾,古公亶父將部族遷移到了岐山周原一帶,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也因此改稱為“周”。在周原這一塊肥沃的土地上,古公亶父推行了“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政策,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這個昔日的逃難部族迅速崛起,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國家。
然而,周原這樣一片肥沃的土地,怎可能無人居住,任由古公亶父輕松遷入并占領?隨著甲骨文的出土,我們的認識發生了根本變化,原來“周”這個名稱背后隱藏著更為復雜和激烈的歷史內幕。并非僅僅是因為“周原”之地而得名。
首先,周字的含義是什么?
甲骨文中的“周”字,形狀類似于田地里密集栽種的莊稼,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關。有學者認為,“周”字本義就是指農作物緊密排列的樣子,后來引申為“細密、完備”的含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提到“周,密也”,將“周”解釋為稠密、緊密。現代學者則認為,這個字形像方格縱橫,或許是“雕”字的早期形態。雖然“周”字的確切本義尚無確鑿證據,但可以推測,它與農業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
周國的起源
根據史書記載,古公亶父在遷徙到岐山周原后,才依據周原的地名更改部族名稱,至武乙時期才正式出現“周國”。然而,從甲骨文的記載來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就已出現了“周國”的存在。甲骨文中有卜辭記錄:“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由王事。丁未卜,侯……弗敦周,八月。甲午卜,賓貞:令周乞牛多(子)”,這些文字顯示,商朝在與周國的交往中,曾有過“剪周”和“敦伐周”的行動,表明武丁時期的商朝與周國的關系并不友好,且雙方發生過沖突。
有趣的是,在《史記》中記載了崇侯虎與周伯姬昌的故事,崇侯虎向紂王誣陷姬昌,導致姬昌被囚禁。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歷史上所提到的“崇侯虎”是被周人污名化了,還是他與武丁時期的崇侯虎只是名字上的巧合?可以確定的是,在武丁時期,“周國”已經存在,而且商周之間的關系并不和諧。
商朝究竟是否存在兩個周國?
這個問題在考古學和歷史文獻中找到了答案。實際上,商朝時期確實存在兩個不同的周國。宋代歷 史學家羅泌在《路史·國名紀甲》中提到,黃帝的后裔建立了一個名為“郮”(zhōu)的國家,位于岐山之下,地理位置與后來的“周原”相似。黃帝后裔在這里生活,并且以耕種為生,因此很有可能創造了“周”字。
在一件周代青銅簋上,銘文顯示“簋:周生作楷妘媅媵簋”。李學勤等學者研究后發現,這里的“周”字其實是一個族徽,形態與后來的“周”字有所不同,且該族徽并非周王室的標志。因此,研究者認為這件銘文是描述妘姓周氏族群與楷國的聯系,這表明“周”這個族名早已在不同姓氏間使用。
根據古代的政治傳統,“氏”通常與封地有關,因此妘姓周氏被封在了周地,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周國”。可見,岐山之陽的“郮國”與商朝時期武丁與周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其實是同一個政權——妘周政權。而古公亶父建立的姬周政權,正是在妘周滅亡后崛起的。
姬族是否滅掉了妘周?
從上文可以看出,商朝時期確實有兩個周國——妘周和姬周。那么,妘周是如何滅亡的呢?我個人認為,古公亶父很可能參與了這一過程。因為在商朝的歷史中,妘周與商朝的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而古公亶父通過擊敗妘周,最終獲得了商朝的信任。這樣一來,姬周便得到了商朝的支持,并成為商朝西部地區的戰略支點。
如果古公亶父確實是從豳地遷徙到岐山的一個部族,那么他如何在不到百年的時間里,從一個逃難的部族迅速崛起并滅掉商朝呢?這顯然不符合邏輯。但如果他是為了擴張勢力,侵占并吞并了妘周的領土,這種解釋便能合理解釋姬周的崛起。
因此,史書中描述的古公亶父的“遷岐”并非如表面上看起來那般和平與單純。實際上,他很可能通過一場對妘周的侵略,成功占領了周原,并繼續沿用了妘周的國號“周”,為后來的姬周政權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