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異姓爵位和世職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雖然許多文章探討了爵位的分類、等級和承襲等方面的內容,但鮮少有專門探討如何通過異姓世爵選官的情況。結合相關歷史資料,本文將補充這一部分內容,進一步闡明清代如何根據世爵世職來選任官員。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本文討論的爵位是指世襲爵位,而非初次獲得爵位的人。所謂的高等級爵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等封號。在清朝的早期,尤其是入關初期,由于許多制度尚未完全成熟,異姓貴族的世爵和世職逐漸成為一種選官途徑,并逐步形成了規范化的制度。
從清代初期的情況來看,高等級爵位的繼承人通常會被選為八旗武官或綠營武官。關于八旗武官的選任,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繼承爵位后被選為都統或副都統。乾隆以前,公、侯、伯、子四個爵位的繼承人可以根據例規被任命為都統,而子爵在乾隆七年后不再列為都統候選人。副都統的職位空缺時,可以由男爵以上的繼承人擔任,這意味著從乾隆年間開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繼承人都可以有機會被任命為副都統。
第二,繼承爵位后擔任武官。承襲公侯伯爵的貴族,通常起點較高。通過介紹和皇帝的批準,他們可能被任命為散秩大臣或侍衛等職務。尤其是擔任侍衛這一職位,常常成為世襲貴族繼承人進入朝廷的常見途徑。至于子爵及以下的繼承人,則需要經過一定的引見程序,通常會被任命為三等侍衛或藍翎侍衛等職務。此外,他們也有機會被任命為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等職位。
第三,子爵以下繼承人擔任中級武官。這類官員通常擔任的是較低級別的職務,例如王府長史、步軍協尉等,且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的武藝或行政能力。例如,騎都尉及云騎尉繼承人可能會被任命為步軍副尉、信炮總管等職務。
第四,繼承爵位者也有機會被任命為陵寢官職。男爵和輕車都尉可以擔任守陵總管,輕車都尉和騎都尉可以擔任守陵副總管,而云騎尉則可能被任命為負責陵寢磚瓦燒造的管理官員等。
除了選拔八旗武官,繼承爵位者也可被任命為綠營武職。尤其是子爵及以下的繼承人,乾隆 六年規定,直隸、山西沿邊地區的副將通常由子爵、男爵繼承人擔任,而參將、游擊則由輕車都尉繼承人擔任。此外,騎都尉和云騎尉繼承人也有機會被任命為守備等職務。
至于文官的選任,在雍正之前相對較為常見。康熙四十五年規定,世爵的繼承人將根據其爵位和世職的等級來決定是否能夠被任命為文官。例如,男爵和輕車都尉的繼承人可以被任命為郎中,騎都尉繼承人可擔任員外郎,云騎尉繼承人則有機會被任命為主事。乾隆七年,世爵繼承人的選官渠道有所擴展,輕車都尉和參領等也有機會被任命為科道官員。
然而,盡管公、侯、伯等高等級的繼承人較為常見地擔任高級武職,如都統、副都統、散秩大臣等,卻很少被選為文官。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呢?主要原因在于文官和武官的職責和性質存在巨大差異。文官通常需要具備較強的政治能力、行政管理經驗和專業素養,且必須從基層一步一步積累經驗,這與武官的選任標準有所不同。公、侯、伯等高級貴族雖然具有顯赫的地位,但直接任命為侍郎、尚書等高級文官顯然不符合常規的選官程序,甚至即便皇帝同意,他們也未必能勝任這些職位。
更為重要的是,高級貴族繼承人如果被任命為中低級文官,也會面臨諸多尷尬的局面。比如,如果公爵被任命為六部的郎中,必然會在官場上感到不便,尤其是在需要向侍郎、尚書等上司行跪拜禮時,極容易引發身份和禮節上的沖突。因此,高級貴族的身份與文官職位的匹配度較低,實際上也使得他們在官場上無法順利開展工作。
此外,由于公、侯、伯爵的數量本身就較少,而清朝的八旗高級武職數量也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許多貴族繼承人自然被選為武官。畢竟,武職并不像文職那樣對行政能力要求較高,更看重的是其身份帶來的威懾力和管理能力。
最后,關于承襲爵位的人員是否一定能夠擔任官職的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盡管世襲爵位的貴族擁有顯赫的身份,但并不是每個繼承人都能出色地履行職務。許多貴族子弟缺乏積極上進的動力,甚至有些成了紈绔子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朝廷規定,所有繼承世爵的子弟在20歲之前都必須接受八旗官學的教育,學習騎射和滿洲語言。學習期結束后,他們需要參加由朝廷組織的考試,成績分為三等:一等者可直接被引見并授予實缺職務;二等者則需要經過試用期,考核合格后才會根據爵位授職;三等者則需要繼續學習三年,并等待進一步考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