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在中國南方水域泛濫成災已成事實。
這種被稱為"垃圾魚"的外來物種正在瘋狂擠壓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珠江流域的鯽魚數量銳減了60%。
羅非魚的入侵速度遠超預期,僅廣東一省每年逃逸的養殖量就超過5000噸。這種魚能在4℃到40℃的水溫中存活。
連臭水溝都能成為它們的樂園,難怪被戲稱為"水中小強"。羅非魚的繁殖能力令人咋舌。一條200克的雌魚能產下15000粒卵,6個月就能性成熟。
這繁殖速度,擱誰誰不慌?歐美市場卻對羅非魚情有獨鐘。
美國去年進口17萬噸,歐洲更是高達27萬噸。這反差也太大了點。
中國養殖的羅非魚占全球70%份額。
但出口的都是魚排魚柳,國內很少見到整魚銷售。
飲食習慣的差異真就這么大?羅非魚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
歐美把它叫做"窮人的三文魚",聯合國糧農組織都推薦養殖。營養價值確實沒得說。但中國消費者就是不買賬。
野外生長的羅非魚總帶著土腥味,還擔心重金屬超標。
2塊錢一斤都沒人要,這待遇也是沒誰了。養殖場頻繁遭遇臺風是主因。1998年那場大洪水,直接讓數萬噸羅非魚"越獄"成功。
天災人禍湊一塊,想不泛濫都難。
羅非魚能在1.6毫克/升的低氧環境中存活。普通魚低于3毫克就得翻白肚,這生存能力也太逆天了。
廣東人倒是挺會吃羅非魚。榨菜紅燒是經典做法,小時候家家戶戶都這么吃。現在生活好了,反而看不上這口了。
美國FDA把羅非魚列為推薦食材。但在中國,它連上餐桌的資格都快沒了。
同一條魚,東西方待遇天差地別。
羅非魚沒有細小肌間刺。歐美人不愛挑刺,正好對上路子。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吧。
珠江里的本土魚都快被擠兌沒了。鯉魚、鯽魚數量暴跌,生態平衡被打亂。
再這么下去可咋整?
養殖戶也很無奈。臺風來了攔不住,魚跑了找不回。一年損失好幾百萬,這買賣越來越難做。
有意思的是,羅非魚還能在海里存活。淡水魚下海不稀奇,能活下來的才是真本事。
這適應能力也是沒誰了。歐美超市里,羅非魚片賣得比雞肉還便宜。
物美價廉又方便,難怪能成為餐桌常客。消費觀念差異真就這么大?廣東人現在都改吃海魚了。
生活水平提高,羅非魚從主食變成了回憶。這大概就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治理羅非魚泛濫是個難題。吃又不想吃,抓又抓不完。
這燙手山芋,到底該怎么處理才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