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昭通市巧家縣大寨鎮海口社區貓貓箐,漫山遍野的花椒樹已不再是“高大難采”的老模樣。一人多高的花椒樹枝條低垂,沉甸甸的青花椒壓彎了枝頭,濃郁的麻香撲鼻而來。“剪掉新芽,花椒成熟后才更飽滿。今年風調雨順,又是個好收成。”正在修剪新芽的村民張登國樂呵呵地說。與此前相比,這里的花椒樹變矮了,但鄉親們的錢袋子卻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
“火種”點燃“變形記”
這場讓花椒樹“矮”下來的“變形記”源于一項革命性的技術——花椒矮化密植管護。點燃這把“火”的,正是張登國。2017年,他頂著質疑聲,在重慶學成花椒矮化技術后返鄉,在自家的1畝椒園里搞起了試驗田。他多次往返重慶等地,學習品種篩選、病蟲害防治、修剪、烘烤等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技術越來越成熟,試驗田也擴大到30多畝,近幾年種植花椒的收入均超過20萬元。
“矮”的秘密,富的底氣
“這個法子的關鍵是‘管’!”張登國指著低矮卻碩果累累的花椒樹介紹道,“通過截干壓枝、疏剪通風、水肥一體化管理及病蟲害綠色防控,逐步把‘大樹’矮化成不到2米高的豐產樹”。
花椒樹矮化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清晰可見。在產量上,由于光照面變得更廣,結果枝的數量明顯增多,坐果率能提高4倍,畝產干椒輕松突破300斤,相較于傳統種植方法,產量翻了一番。在采摘方面,工人站在椒園里伸手就能碰到樹頂,一人一天能采收50株,帶枝采收后直接送進烘烤房,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卻降了一半多。在品質和價格上,矮化樹結出的花椒顆粒飽滿、麻味醇正,每斤售價比傳統“大樹”花椒高出7到8元,畝產值穩定超過8000元。
“領頭羊”帶富眾鄉親
“一家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張登國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矮化花椒取得成功后,張登國毫無保留地當起了“土專家”“田秀才”,免費為其他村民傳授技術。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本村村民紛紛改良種植方法,建起了700畝花椒示范基地。2023年以來,巧家縣兩次在他的基地里召開全縣花椒提質增效現場會,吸引了眾多周邊種植戶前來取經。
采用了張登國“換枝修剪”等新技術的農戶,采椒成本降低了50%,產量提高了50%以上,首批跟進的農戶中有的收入甚至翻了3倍。
合作社聚力,小花椒轉動大產業
2020年,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巧家縣國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張登國成為核心社員。此后,合作社凝聚力量、全力發展,在統一技術培訓方面,已在貓貓箐基地累計培訓本地農戶超過500人次;在統一規范管理上,積極推廣矮化密植、全樹換枝、病蟲害綠色防控、施用有機肥等技術;在構建完整產業鏈工作中,成功探索出“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模式,2024年合作社的鮮花椒和干花椒雙雙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同時,合作社還致力于為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在花椒采摘季提供大量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
如今,貓貓箐700畝核心示范基地成了真正的“綠色聚寶盆”,豐產期平均畝產干椒150公斤,年產值可達600多萬元。目前,整個海口社區花椒種植面積已達2500畝,2024年完成提質增效1000畝,花椒樹已成為帶動當地群眾穩定增收的“搖錢樹”,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譚昌國)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