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英國,你會想到什么?英倫范。紳士風。名校多。奢侈品牌巴寶莉。
這些,都是英國。
但除了這些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灰色的地方。比如,這次又遇到了小偷。
為什么說“又”?老讀者也許還記得,去年在墨西哥參訪的時候,我們就有位同伴被偷了包。沒想到,這次又碰上了。
而這,也是英國。
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英國,是個有潛力的國家。但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它也有最現實的一面。而那樣的現實,或許跟我們的認知完全不同。
比如,為什么奢侈品可以賣出這么高的溢價?
比如,為什么銀行要給客戶設置“門檻”?難道不是客人越多越好嗎?
比如,為什么似乎小偷特別喜歡偷中國人?
問道全球英國站,前幾天的分享在這里:。
今天,是第七天,繼續與你分享,我的體會。
“假如包值1萬,LOGO可能值9000”
這天,我們來到了巴寶莉全球最大旗艦店。這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英國本土奢侈品牌。它們的蘇格蘭格紋圍巾,非常有名。當然,也非常貴。
我雖然自己不用奢侈品,但對這個行業,我一直充滿尊敬。一家企業,有百年傳承,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參觀時,大家聊了起來。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不就是一個包嗎,為什么能賣這么高價錢?
有人說,品質好啊。你看包的針腳,摸的手感,很不錯啊。這可能是部分原因。
我曾在網上看到過一條熱評:假如一個包值1萬,那個LOGO就值9000。
許多奢侈品,其實也是代工廠生產的。只要不貼巴寶莉的LOGO,照樣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包。但那樣的包,你不一定會愿意花大價錢去買。
所以。奢侈品確實品質很好。但許多人買奢侈品,至少不全是為了品質。
那到底為什么要買?
買奢侈品的本質心態,是“展示比較優勢”
你也許聽說過一個詞:凡勃倫效應。沒錯,就是專門描述這種現象的。
當你背上名牌包包,就像拿著一只大喇叭,不間斷地向周圍喊著:“我和你們不一樣。”
哪里不一樣呢?我有消費這個價位的產品的能力、我有不錯的審美品味、我是不同的地位階層……這些信息,全被濃縮在那個包上。
這在心理學上,叫“展示比較優勢”。
這套邏輯,從古至今,沒有變過。比如,古代的王公貴族喜歡穿金戴銀,用復雜的紋飾,行很多看不懂的禮儀。比如,現代的富豪,熱衷買私人游艇、私人飛機。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展示自己跟普通人的不同。
對普通人來說,奢侈品就是最高效的“分隔”工具。它用最低的溝通成本,幫你完成身份的表達。
你支付的不是價格,而是社交門票。
聊著聊著,有人說到了茅臺。誰能比茅臺更稱得上是國貨奢侈品呢?
“茅臺,盲品從沒贏過,亮牌從未輸過。”
我參訪過不少白酒品牌。經常會有品牌方的人拿茅臺舉例。你看,茅臺的口感有多么多么好。
我說我不喝酒,不太懂這些。對方有時會用一種無可救藥的眼神看著我說:
“潤總,你不喝酒,你是無法理解喝酒人的感受的。”
那么,茅臺到底好不好喝呢?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23年,湖北楚天舉辦了一場品鑒會。專門對飛天茅臺,和另一款白酒進行盲測對比。
總共40位嘉賓,分別從觀色、聞香和品嘗三個維度對兩款酒進行盲測。測試過程中,大家不知道哪杯是茅臺。有意思的是,只有42.5%的嘉賓正確分辨出來。從統計學角度看,顯然更多人認為茅臺不如另一款酒。
就像一位茅臺愛好者說的:“飛天茅臺在盲品時從未贏過,但在亮出品牌后卻從未輸過。”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當你知道喝的是茅臺,你會覺得它真的好喝。這種認知,影響了你的口感。這個盲測實驗也說明,茅臺并不比其他酒好喝。
眼前這杯酒是不是更好喝,取決于你知不知道它是茅臺。
這種心理現象,在所有酒中都有類似的感覺。2011年,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做了一次葡萄酒盲品實驗,共578名參與者。結果發現,對昂貴紅酒的辨識度只有47%。這個結果,跟拋硬幣差不多。
懷斯曼總結。人們其實無法區分酒的昂貴與否。影響他們判斷的,是品牌知名度。
這種現象,叫“期望效應”。當你買了一件很貴的東西,你在心理上會期望它更好,從而真的覺得它好。
這種依靠品牌和歷史沉淀下來的無形價值,力量是巨大的。
離開了巴寶莉,我們來到一家同樣歷史悠久的“奢侈品店”。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家有著300多年歷史的私人銀行。
300年的私人銀行,門檻是500萬
這家英國高端私人銀行,成立于1717年。有300多年歷史。
私人銀行跟普通銀行不太一樣。普通銀行,200塊錢也能存。但私人銀行專為富人服務。一般來說,都要有一定的資產門檻,才能成為它們的客戶。
每家私人銀行的資產門檻都不一樣,我們參訪的這家是多少呢?50萬英鎊(約500萬人民幣)。
可能你會有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家銀行,不是應該客戶越多越好嗎?為什么還把客戶往外推?
因為,光有錢還不行,他們還要對你進行評估,看你有沒有“資格”。
很快,我就理解了這家銀行的底氣在哪。不是金庫里有多少錢,而是300多年積累下來的厚重資產。比如,它服務過的客戶包括,英國皇室成員如王太后伊麗莎白,貴族如威斯敏斯特公爵,以及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知名人士。比如銀行地下9米,挖出了猛犸象骨頭。比如英國首臺自動取款機雛形,就是這家銀行發明的。
想想看,如果銀行經理告訴你,你現在辦業務坐的椅子,撒切爾夫人也坐過。那一刻,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身價也上去了。這就是銀行帶給客戶最直接的反饋。
百年積累的有形歷史資產,轉化成無形的資產:“信任”。變成了銀行的實力和底氣。
這種花上百年和幾代人建立的價值,讓人敬佩。可很快,一件小事,把我拉回了現實。
剛說完要小心,包就被偷了
上周六,我發了一條小綠書,評論區發了這么一張圖。
沒想到,大家最關心的,竟然是“為什么包背在前面”。
原因,很多人都猜到了。因為小偷多。
那天出門前,我們的導游千叮嚀萬囑咐:“大家千萬要看好自己的包,這里的賊,眼尖手快。”
導游的話,不停地在我耳邊回響:
一定要看好包,一定要看好包,一定要看好包。
去年我去墨西哥參訪的時候,就有一位企業家的包被偷了。里面除了財物,還有護照證件。要不是后來看監控,根本不知道包是什么時候沒的。后來向中國駐墨西哥大使館求助,才第一時間補辦好護照,沒有影響后面的行程。一旦包被偷,真的很麻煩。
可沒想到,話音剛落,上周六,包被偷了。
大家都覺得自己已經很注意了。直到同行的一位企業家的包被偷了,但他的包還是背在后面的。結果在他轉頭的一瞬間,包被拉開了,小偷抓了一把東西。里面有信用卡,還有護照。我當時覺得,真的太快了。后來找了很久,發帖求助,還是沒能找回來。
沒想到,這位朋友心態還挺好。他說,既然簽證補辦要等周一,索性改簽機票,多待幾天。
我很意外,異國他鄉,包被偷了,護照還丟了,他怎么還能如此淡定。我打心底里對他感到佩服。被偷這事,確實沒辦法,防不勝防。
后來,跟導游聊起來,他也是搖搖頭,長嘆一口氣。他告訴我們:現在很多小偷就喜歡偷中國人。
挺有意思,為什么呢?
為什么被偷的總是中國人?
如果你去過歐洲,對“被偷”這件事,簡直不陌生。
上小紅書,能搜到一堆“血淚史”。上淘寶,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歐洲防盜神器。
為什么小偷特別喜歡偷中國人呢?原因在于,偷中國人的“風險收益比”是最高的。
這個詞雖然聽著有些扎心,但還是要解釋一下。這能幫我們理解世界,也提醒我們出門在外要換個心態。
我的觀察,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出門帶現金。
中國人喜歡隨身帶大量現金。所以小偷在偷中國人時,即便信用卡被掛失,小偷也能保證“基本收益”。
第二,購買力較強。
能夠出國旅游的中國人,經濟實力不錯。小偷的“潛在收益”很高。
第三,反抗成本低。
中國人通常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被偷后,大概率自認倒霉。即便去了警局,也可能困難重重。小偷的“風險”很低。
所以,在小偷眼里,中國人就是移動的、低風險的“錢包”。
我們常說,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業邏輯。你看,甚至小偷都不例外。
選擇中國人成為目標,是基于風險收益做出的選擇。
想清楚了原因,其他一些事,也就想得通了。
打個車,說好30鎊,下車要我50鎊
假如你來了英國,很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去大英博物館,叫了一輛類似北京三輪車的旅游車。
上車前,你先問司機價格。司機報價35英鎊,20分鐘車程。
你覺得貴了。30英鎊行不行?信用卡可不可以?司機給了肯定的答復。
等到了目的地,司機臉一變,說:
50英鎊,只收現金。
你立即質疑他:“剛才不是說30英鎊嗎?”司機卻堅定地說:“就是50英鎊。”
這時候的你非常生氣,你錄下了對話,甚至考慮報警。但到最后,還是沒這么做,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
為什么呢?其實這和被偷的邏輯,是一樣的。
司機為什么敢坐地起價?因為太多經驗告訴他,中國人很容易欺負。在中國人身上做這樣的事,很管用。
其實,這還是基于風險收益比考量的結果。所以每到一個國家,很多人都會感嘆:“這里的人怎么欺負人呢?”
也許,你會想,外面太可怕了,不去了。
告訴他們,我不是好惹的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
首先,一定不要“怕”。
因為他們欺負你,就是看到你的“怕”。
所以,被偷了,立即報警。被區別對待了,立即尋找幫助。
你要提出來,詢問對方,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對待,為什么會不公平。
舉個例子,你可以說:“我希望你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否則我會向你的上級投訴。”投訴的內容,可以包括種族歧視、欺瞞詐騙等等。
如果你展示出禮貌且堅定的一面,他們反而可能會尊重你。
其次,這也是在為后來人“種樹”。
之所以會有“中國人好欺負”這樣的廣泛認知,一部分原因,也是真正反對的人太少了。
假如,出國的中國人,遇到小偷,都能報警,催著警察抓小偷。假如,遇到坐地起價的司機,立馬舉報投訴。
假以時日,我想,可能會出現“中國人不好欺負”的認識。
不過我也明白,這個愿景有點理想,或許,還有點遠。
但我真心希望,現狀能得到改變。
這個世界,很復雜。
越臨近這趟英國之行的結尾,這樣的感覺在心里越發強烈。
這里有傳承300年的優雅和誠信,也有小偷騙子橫行的街頭巷角。有各種各樣高大上的場合,也有為生計苦苦掙扎的底層民眾。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生存法則。
理解這些法則,不是為了評判,而是為了看透。
看透了,才能既保護自己,也發現機會。
P.S.
坐在家里,只能揣測。去到現場,才有答案。
過去的一年多里,我們陸續去到了沙特、阿聯酋、日本、墨西哥、越南、印尼、美國、新加坡。
下半年,我們也會繼續走在探索世界的路上。
8月14日-8月17日,我們會去到吉林。見山,見水,見自己。直到我們,找到內心的答案。
8月30日-9月7日,我們會去到非洲。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里,開出了什么樣的花。
12月14日-12月21日,我們會到北非的埃及和摩洛哥。那里,是中國企業出海最新的熱土。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游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全球,問道內心。
詳情掃碼咨詢
觀點/ 劉潤主筆/ 海鹽/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53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于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請在公眾號后臺回復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