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密集呈現的高品質國際性活動和演藝演出,串聯起城市、市民和游客。
當腳步行至結義樓前,目光瞬間被雜技《逍遙游》吸引,演員僅憑一根高聳支柱,便在高空翻轉、倒掛、懸停……“六大表演點位依景而生,與錦里古街風骨渾然一體,編織出一幅流動的活態‘三國’畫卷。”作為成都“蜀漢百景集”IP匠心續作,“別洞觀錦”已在錦里開啟周末長期駐演模式。
從文博資源、文化遺產,到演藝賽事、農商文旅融合,成都深入推進文旅產業全域全業態發展。
打造“非遺+”
構建文商旅體深度融合場景
6月28日至29日,三國經典川劇折子戲《鳳儀亭》在錦里萬年臺亮相。演員技藝精湛,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一招一式韻味盡顯。
川流不息的人群停下腳步,將目光投向舞臺,叫好聲、鼓掌聲此起彼伏。從“走馬觀花”轉向“沉浸其中”,越來越多市民游客更加重視文旅產品蘊含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及其帶來的情緒共鳴。
“這里綠意盎然,到處都有藝術的氣息,我喜歡這里的一切。”對于波蘭手工藝人戈沙來說,參加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既是與成都的初次相遇,也是一趟在中國遇見世界非遺的多元之旅。這場歷時7天的文化盛宴,吸引來自84個國家和地區的非遺傳承人與專家學者齊聚,集中展示599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與文旅深度融合,線下參與觀眾人次破200萬,主會場現場直接帶動消費1604.51萬元。
距離市區不遠的崇州市道明鎮,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已發展出竹文創、竹裝飾、竹研學等“竹經濟”新場景,用“非遺+”做足鄉村特色產業,再用產業動能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跟著文博游成都
推出6大主題文旅活動
作為繼金沙、邛窯之后成都第三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2022年正式對外開放運營以來,寶墩遺址累計接待游客已突破130萬人次;近年來打造研學基地,舉辦文化研討會,開展國際古跡遺址日、文化遺產日等主題活動,開展“考古工地開放日”等研學活動600余場次。
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活力,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工作站負責人、寶墩遺址博物館學術館長唐淼表示,推進文博場館改造提升與內容建設并行不悖。
考古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寶墩的一大亮點,“接下來,還將推進城墻、大型建筑、村落等本體項目的展示。”寶墩所在的新津區除了在古城遺址上下功夫,還圍繞天府農博園,持續豐富農業觀光、農耕體驗等新業態,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助推全域全業態多點開花。
記者了解到,當前,全市共有博物館201家,其中國有博物館76家,非國有博物館125家。暑期來臨,為滿足不同群體的旅游需求,成都推出6大主題文旅場景活動,其中,“千年文脈游成都”一線便包含了成都博物館“文明的史詩”特展、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青·韻”色彩美學展、元夢幻界MR劇游《熊貓·赤炎》等23個文博點位。
打造“演藝+”“演出+”
帶動多領域全面開花
打造演藝賽事產業發展高地,《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給出清晰路徑。
從鳳凰山體育公園、東安湖體育公園,到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成都城市音樂廳等,演藝、演出、賽會成為融合發展的著力點。成都正以密集呈現的高品質國際性活動和演藝演出,串聯起城市、市民和游客。誕生于1981年的“蓉城之秋”將是今年下半年的一個重頭戲。憑借卓越的演出品質、豐富的劇目數量和龐大的市場規模,“蓉城之秋”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城市音樂品牌。
7月以來,2025張藝興“大航海5·鬧天宮”巡回演唱會、張碧晨·愛的史詩2025交響限定演唱會-成都站,一場接著一場官宣定檔。成都仙人掌音樂節將于7月26日登陸成都傳媒集團(成都傳媒產業集團)運營的非遺博覽園,目前,在官方票務平臺標記“想看”人數已破6萬。
隨著這些活動、演藝演出連點成線,期待更多游客來到成都,讓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帶來好效益。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靜宇 王茹懿
受訪單位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