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國中小學全面落實雙休政策、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持續推進之際,教育部再出重拳。
就在今天,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一共列出 16 條負面清單,相比去年的12條,不僅更多了,也更細了,力度更猛了。從校規校紀、食品安全、校服采購到考試安排,全都劃了紅線。而這其中,最值得教育行業關注的,是三大變化:減負全面升級、校園霸凌上升為校方紅線、升學率排名被明顯降級。這不是簡單的「常規整頓」,而是直指一些教育系統的老毛病、硬頑疾。
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一直是教育管理的重點方向,但此次「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相關內容顯示,減負工作的治理焦點正在從傳統的課外培訓、超綱教學等顯性問題,轉向校內教學環節的制度深層。
文件將與「減負」相關的內容由去年的 4 條增至 5 條,并在排序上從中后位置前移至第2至第6位。這一變化體現了政策重心的上移,也意味著減負工作已進入執行落地的關鍵階段。
本輪治理的核心變化,是將頻繁組織考試、以考代教等現象納入重點整治范圍。明確初中每月不得考試超過一次,小學一二年級不得組織紙筆考試,針對性地回應了基層學校考試負擔重、學生評價單一的問題。這一規定意在切斷「以考試驅動教學」的慣性鏈條,推動學校真正回歸「教為主、考為輔」的育人邏輯。
然而,減負政策始終面臨實施困境。一方面,升學導向依然強勢存在。在現有的中高考制度下,學校與家長很難完全脫離「競爭焦慮」。教育評價機制若不能系統改革,減負措施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可能在「課內壓減」的同時激化「課外補償」,形成新的教育負擔結構。
另一方面,教育資源配置不均仍是根本障礙。優質學位和師資集中在少數地區和學校,使得家長「搶跑」心理難以緩解。在供需失衡背景下,治理單靠行政命令難以實現長期穩定,必須配套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容與均衡化布局。
總的來看,減負工作已從政策倡導階段進入深層治理階段,核心在于轉變教育管理邏輯與教學評價方式。這不僅需要更細致的制度設計,更需要構建一個與之匹配的教育生態系統。
如果說「減負」是為了解放學生的時間和壓力,那么對校園安全的嚴格管理,則是為了守住教育最基本的底線。新規中,校園霸凌被明確納入「高壓紅線」,而更具實質性的變化,是問責對象從「教師」上升為「學校」,特別是校長和管理層。
這樣的變動,看似技術性調整,實則意義深遠。在去年的文件中,校園欺凌相關表述的主語是「教師」,強調教師不得縱容或忽視學生欺凌。而今年,表述變為「學校不得縱容」,責任顯然上提了一個層級。換句話說,過去出事時查老師,如今,先問校長。
這不是簡單的責任轉嫁,而是制度重塑。在校園安全治理中,個別教師監管失守并非全部問題,制度缺位和管理松懈才是更深層的隱患。一所學校若長期發生霸凌事件,卻從未設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或心理干預流程,那么所謂的「教師監督」,終歸是杯水車薪。
而這次文件明確校方必須對欺凌「零容忍」,也將學校推向更加主動的角色。從「出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預防與機制建設」,意味著今后的校園安全不僅僅是值周老師的職責,更是整個學校治理結構的一部分。管理者要制定機制、排查風險、培訓師資,做到事前有防、事中有控、事后有解。
政策細則之外,更重要的是態度變化。一個常被忽視的現實是,校園霸凌往往隱藏在「調皮打鬧」「孩子之間玩笑」等標簽之下,不被認真對待。此次文件的「零容忍」表態,其實正是為校園安全樹立一道「不可商量」的底線。
而這條底線,不該再因「怕學校丟臉」「怕影響升學」而被模糊,更不能因管理者不作為而形同虛設。
若說「減負」讓孩子喘口氣,「安全」讓家長安心,那么對「升學率」的重新定義,則是在從根本上校正教育的終極目標。文件中明確提出,不能再以升學率或成績對學校、教師進行排名。盡管這項要求在清單中的排序有所后移,但其象征意義依然重大:教育的評估體系正在脫離唯分數的單軌思維。
過往幾十年里,升學率幾乎是衡量一所學校「成功」與否的頭號指標,甚至成為地方政府之間競逐「教育政績」的法寶。其直接結果,就是「唯分數論」的氛圍蔓延到教育生態的每一個角落,從學校管理,到教師教學,乃至學生成長軌跡,都被標準化的考試邏輯所塑造。
但這一邏輯,也帶來了諸多負面效應:為了升學率,部分學校「掐尖」「分層」「內卷」,教師「題海戰術」成為默認操作;學生則陷入分數的奴役,興趣、創造力、心理健康全都退居二線。而真正被邊緣化的,是「教育」原本應有的多元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地方開始「破局」。上海、山東等地,已經將「身心健康」「創新素養」「品德發展」等列入核心評價指標,甚至設立學生「進步幅度」而非絕對成績作為評價依據。這種嘗試,雖仍處于早期階段,但方向已然明確:教育的「航向」開始變了。
這場方向轉變,絕非易事,也不會一蹴而就。要讓學校徹底告別「分數崇拜」,既需頂層設計,也需文化轉變。但文件的出現,至少讓我們看到,官方已經意識到:唯有從評價機制入手,才能讓基礎教育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提質增效」。
在負面清單之外,《通知》也對校服采購、食品安全等「細枝末節」進行了嚴格規定,體現出對教育生態全方位、全過程的審視和治理。這種「凡事不小」的態度,恰恰是對教育責任的最好注解。
回看這份文件,有人說它「最嚴」,也有人覺得「太細」,但在制度建設的語境下,正是這些細節和硬線,共同構筑起一套更成熟、更具防護力的教育治理系統。教育改革,不怕嚴,只怕虛。我們期待,每一條紅線都不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擺設,而是真正能落地生根,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一道道守護線。
在經歷了「雙減」、AI 浪潮與消費分層后,教育行業正迎來一個全新的增長起點:家庭教育消費。家長正在成為教育產品最核心的決策者。從早教啟蒙到智能學習機,從親子研學到在線素質課,教育不再只是孩子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選擇。這種選擇,正在悄然重構整個教育市場。
多鯨正籌備《2025年中國教育消費及家庭學習場景報告》,系統呈現家庭教育支出的趨勢變遷、場景演進與消費邏輯,并提煉出 10 大關鍵詞,全面覆蓋學前、K12、素質教育、AI 硬件與數字內容平臺等關鍵領域。
報告還將聯動 8 月 20-22 日在上海舉辦的第 11 屆 WWEC 世界教育者大會,通過「報告+會議」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曝光,打造年度教育消費行業的影響力事件。現面向教育、科技與家庭消費相關品牌開放合作,歡迎聯系小助手詳詢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