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1年,我們又回到了太空,這是一次令人驚嘆的旅程!”
2025年6月25日, 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言語中滿是對自己國家的驕傲。
而他口中所說的“旅程”,正是前段時間美國商業航天公司發射的“龍”飛船,因為此次飛行的航天員中有一位是印度人,所以莫迪才會如此高興。
至于為什么印度要憑借美國的商業飛船進入太空?這還要從他們的“加甘揚計劃”說起。
“加甘揚計劃”的持久戰
2025年6月份,《日本經濟新聞》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印度志在成為航天產業大國”。
關于這篇文章的內容,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夸大其詞”,在文章中,日本稱印度的航天產業正在崛起,國內研究人員紛紛辭職選擇創業,私營航天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同時,日本還統計了一項數據,除了美國外,印度的私營航天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這樣的現狀或將改寫太空開發競爭格局。
可以說,日本的這篇文章算是將小弟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就算要夸印度,也不至于如此夸張。
但其實日本這樣的行為也很好理解,從這篇文章發布的時間來看,正好是“龍”飛船發射前的幾天,這就像是一個預告,先在全世界給印度打響名聲。
此次美國公理航天公司用“獵鷹9號”將“龍”飛船送上國際空間站,可謂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有一位是印度人。
這是時隔41年后,印度人第二次登上太空,當然,除了印度宇航員外,還有美國、匈牙利、波蘭三個國家的宇航員。
至于為什么印度要利用美國商業飛船進入太空,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印度現在的“載人航天工程”并不完善,所以他們只能暫時依靠美國實現載人飛行,然后在空間站中獲取所需的實驗資料,為之后的載人航天做準備。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從2006年開始,印度就已經揚言要載人飛行了,他們還制定了一個計劃名為“加甘揚計劃”。
原本是定在2014年實現首飛,可是因為各種原因,首飛時間一推再推,現在印度的計劃是在2027年實現首飛,并且還宣布,將于2035年建立屬于自己國家的空間站,然后2040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這簡直比做白日夢還癡心妄想,要知道,至今為止,印度在航天領域還是小白階段,如此大的跨越,就連現在的美國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夠做到。
那么,你知道印度如此激進的原因是什么嗎?
野心勃勃的印度
現在的印度太想證明自己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對標國家是中國,但他們又不敢承認,所以一直猥瑣發育。
當楊利偉登上太空沒多久后,印度就宣布了“加甘揚計劃”,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就比如所謂的“印度制造”,不就是在抄襲中國。
其實,從歷史發展來看,印度和中國處于同一起跑線,不管是人口數量還是發展環境,剛成立時的新中國和印度相差無幾。
可是當中國利用“人口紅利”打了一個翻身仗時,印度還在那里固步自封,所以中國開始學會飛的時候,印度也才僅僅剛學會爬,而這也正是印度的意難平之處。
這些年,印度總在有意無意的追隨中國的腳步,可是現在就連美國都已經無法追趕了,更別說印度了。
不過,印度倒是挺會給自己立目標的,此次“加甘揚計劃”的首飛任務,印度打算一次性將3名宇航員送上太空,并且在軌道高度約400公里的地方停留三天。
這樣艱巨的任務,對于航天工程剛剛起步的印度來說,無疑是非常危險的,當初的美國、中國和俄國都不敢如此激進,畢竟一艘沒還有經過載人飛行的飛船,一下子直接搭乘3名宇航員,其難度可想而知。
而從印度發布的公告來看,現在關于宇航員的選拔和培訓差不多已經進行到了收尾階段,3名宇航員進行首飛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當然,印度也不會讓3名宇航員直接“送死”,2023年10月,印度成功發射了一艘不載人的飛船,在飛船抵達預定位置后,駕駛艙與火箭分離,最后安全返回地球。
而此次的發射任務,就是為了測試載人飛船宇航員逃逸系統的有效性,可是載人和不載人的飛船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不循序漸進,最后的結果估計也不容客觀。
不過,印度這幾年丟臉的事情也不少,“加甘揚計劃”是否還會延遲,這個還處于待定。
印度航天的阻礙
“加甘揚計劃”證明了印度的野心勃勃,可對于現階段的印度來說,無異于紙上談兵。
近些年,印度的問題層出不窮,航母開工十幾年,直到現在都無法服役;軍工飛機隔三差五就要罷工,已經損失了不止一架;之前研制的阿瓊坦克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戰斗力還是弱到令人唏噓。
而在航天領域也是如此,其實印度比很多國家都要有長遠眼光,早在20世紀20年代,印度就有了飛入太空的想法。
1979年,印度第一次進行國產運載火箭的發射,該火箭上攜帶了一顆30千克的實驗技術衛星。
雖然火箭成功發射了,但因為閥門失誤性操作,火箭在飛行317秒后,與衛星一同掉進了孟加拉灣。
盡管在第二年印度成功完成了整個流程,但因為經費緊張,他們在運送衛星時,用的還是牛車。
其實縱觀印度這個國家的整個發展過程,他們的落后原因實在是數不清,不完善的基建、低效率的勞動力、政策的不穩定性等等,這些內部的各種挑戰,讓印度陷入了死胡同。
而想要實現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別說航天領域了,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所以哪怕印度給自己立下了很多目標,真能實現的少之又少。
參考資料:
【1】莫迪祝賀印度宇航員時隔41年重返太空,即將進入國際空間站,觀察者網
【2】日報分析:印度航天崛起折射太空開發格局變化,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