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注意到異常,是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他咬開香腸包裝袋時,舌尖突然傳來尖銳的刺痛 —— 又一個口腔潰瘍。這已經是本月第三次了,潰瘍面像枚凹陷的銀幣,在口腔右側盤踞不去。
起初他以為是連續加班趕項目,維生素缺乏所致。直到某天洗澡時,腹股溝處摸到的硬疙瘩讓他心頭一緊。鏡子里,那處皮膚紅腫發亮,輕輕一碰就疼得鉆心。去社區醫院開了些消炎藥,卻不見好轉。
「這不是普通潰瘍。」三甲醫院的風濕免疫科醫生推了推眼鏡,指著檢查報告上的免疫指標,「白塞病,一種血管炎。」這個陌生的病名像塊冰,瞬間澆滅了他剛完成項目的喜悅。他看著醫生寫下的醫囑,突然想起上周聚餐時,嘴角的潰瘍讓他連笑都得小心翼翼,當時還被同事調侃「是不是偷偷吃了火鍋」。
確診后的第一個月,他活在反復的疼痛里。口腔里的潰瘍剛愈合,生殖器部位的炎癥又卷土重來,連穿褲子都成了煎熬。他開始回避社交,推掉了部門團建,午休時獨自躲在樓梯間啃面包,生怕說話漏風露出口腔里的創面。
在朋友推薦下,他來到了診室,診室里飄著淡淡的藥香,把脈時曾對他說過:「你這是體內濕熱郁結,得慢慢調」。第一個療程的中藥熬出來是深褐色的,苦澀味像海藻一樣鉆進喉嚨,喝藥都是捏著鼻子灌下去的。
調理的日子像鐘擺般規律。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喝藥,藥汁在咕嘟聲中漸漸濃稠。四個月里,戒掉了最愛的麻辣香鍋,把冰美式換成了溫茶,連熬夜改方案的習慣都改了 —— 因為醫生說,過度勞累會讓免疫系統更「調皮」。
變化是從第三個月開始的。口腔里的潰瘍沒再復發,洗澡時觸摸腹股溝,那處皮膚已經恢復了正常觸感。復查那天,醫生看著化驗單笑了:「指標穩定了,繼續保持作息就行。」走出醫院,拿著檢查報告,秋風卷著落葉掠過腳邊,突然想給老媽打個電話,告訴她自己最近學會了煲湯。
現在依然會在包里備著潤喉糖,但不再是為了遮掩潰瘍。上周部門聚餐,他主動夾了一筷子毛血旺,同事驚訝地睜大眼睛,他笑著說:「偶爾放縱一下,身體會原諒我的。」
深夜加班時,會望著窗外的萬家燈火發呆。那些被疼痛占據的日子像褪色的舊照片,雖然留有痕跡,卻讓他更懂得珍惜此刻的平常 —— 能毫無顧忌地吃一頓火鍋,能在會議上暢快地發言,原來都是值得感恩的小事。
帶你了解白塞病的真實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