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澎湃新聞報道,前不久,立陶宛國防部長薩卡利埃內日在馬尼拉與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舉行聯合發布會,宣布簽署防務合作諒解備忘錄,還公然炒作涉華議題,此事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過去,立陶宛和中國在經濟往來上不算多,兩國關系一直不溫不火。然而,2021年7月,立陶宛允許中國臺灣地區在維爾紐斯設立“臺灣代表處”,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瞬間讓中立關系急轉直下。中方當即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將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并實施經濟制裁。
馬科斯(資料圖)
從軍事力量上看,立陶宛總兵力約1.4萬現役軍人(含文職人員),預備役約2萬人,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陸軍,裝備有數十輛狼式輪式步戰車,三百多臺火炮和裝甲車。這樣的軍事力量規模較小,且高度依賴北約的集體防御體系,能給菲律賓提供的實質性軍事援助十分有限。歐洲媒體報道,兩國軍事合作主要集中在網絡安全、海上安全和彈藥生產等方面,更多是在意識形態和外交層面進行捆綁。
薩卡利埃內宣稱立陶宛和菲律賓面對“相似的敵對鄰國”,這種說法完全是顛倒黑白。菲律賓方面,特奧多羅雖未直接點名中國,但話里話外暗示南海問題,強調“捍衛主權”和“加強國際合作”。兩人一唱一和,把矛頭直指中國。
菲律賓愿意陪著立陶宛演這出戲,主要還是因為南海問題。菲律賓與中國的南海爭端由來已久,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律賓自認為有“國際法”撐腰,但實際上它在軍事和經濟上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只能拉外援壯膽。美國雖是其盟友,但僅靠美國不夠,菲律賓一直在亞太地區尋找其他盟友,想把南海問題國際化。立陶宛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具有一定象征意義,薩卡利埃內的到訪讓菲律賓有了炒作南海問題的新由頭。
馬科斯(資料圖)
國際社會對立陶宛和菲律賓的這一行為反應不一。中方態度明確,外交部發言人第一時間表態,稱立陶宛的行為是“粗暴挑釁”,還放話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權利,要求立陶宛關閉“臺灣代表處”,一個中國原則不容商量。
歐盟方面則比較騎墻,德國、法國等國忙于與中國做生意,不想為立陶宛的冒險行為買單,只是發表了個模棱兩可的聲明,說要“關注局勢”,沒有實際行動。美國自然是力挺立陶宛,國務院發言人稱其“展現了民主價值”,但僅停留在口頭支持,沒有實際措施。俄羅斯則冷眼旁觀,亞太國家大多保持沉默。
立陶宛此舉影響惡劣。中國撤走外交官后,立陶宛還變本加厲,兩國關系徹底惡化,短期內對話大門基本關閉。立陶宛拉攏菲律賓炒作涉華議題,把歐洲和亞太的矛盾攪在一起,不利于地區穩定,可能讓南海局勢更加復雜。菲律賓可能借此機會在南海采取更多挑釁行動。
馬科斯(資料圖)
對于立陶宛來說,繼續硬剛中國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一個中國原則是底線,絕無商量余地。立陶宛若執迷不悟,經濟上必將承受更大損失。國際社會也不會為其無理行為買單,歐盟不想卷入紛爭,美國只是口頭支持,菲律賓也難以提供實質幫助。
立陶宛應該認清現實,及時修正錯誤,關閉“臺灣代表處”,恢復一個中國原則,通過務實外交改善與中國的關系,這才是正確的出路。否則,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損害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