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小組,迂回滲透,監視敵方動向!”“攻心組做好談判準備、突擊二組從后面隱蔽接近……”仲夏時節,黔中腹地,一場實戰化綜合演練在綜合演訓場火熱進行。演練場上,身材瘦小、皮膚黝黑的指揮員顯得格外精神。
李興坤與戰友一起進行戰斗演練。
他就是李興坤,武警貴州總隊某部三級警士長,一名46歲的老兵,一名在特戰、偵察崗位堅守25年的老兵,被官兵稱為移動的“榮譽墻”。2024年7月,他被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此前,他已3次獲得國家級表彰、3次受到全軍表彰,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從普通一兵到忠誠衛士,從精武強能當尖兵到帶兵打仗育雁陣,解析李興坤的成長成才路徑,能夠觸摸到新時代基層部隊“大熔爐”的溫度。
紅色傳承 鐫刻只為打贏的忠誠基因
說起李興坤,時任中隊長楊恩選的腦海中總是回憶起刻骨銘心的那一幕——
一次駐地某大型輸油管道突然多點泄漏,因地處山區,難以探明險情。管道一頭連著石化企業大型儲油庫,一旦發生爆炸,方圓幾十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堪設想。
李興坤和偵察分隊接到命令后,趕赴現地支援。為了探明泄漏區的情況,需要有人深入泄漏區冒險偵察。在場的人都清楚,接下這個任務,就意味著以身試險,隨時都有可能面臨爆炸犧牲的危險。
“我來,我經驗最豐富?!闭f著,李興坤接過手持偵察儀,大步往泄漏區走去。半小時的作業,對在場的每一個人來說都特別漫長,官兵們在警戒線外焦急地盼著。
當李興坤的身影在那條蜿蜒的山路上出現的時候,官兵們都簇擁了過去。有人問他:班長,你不怕嗎?李興坤說,老百姓有危險,當兵的就得第一個上。
為了勝利一無所惜,為了使命義無反顧。
李興坤出生在湖南桑植,21歲時他報名參軍,在貴州這片紅色沃土上,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
他所在的支隊是一支英雄輩出的英雄集體,自成立以來,先后圓滿完成搶險救援、警衛安保等各類急難險重任務230次,33次受到省部級以上表彰,也同時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
27年前,在參與駐地洪災后清淤任務中,支隊一名班長李學章為了救戰友,不幸壯烈犧牲。那年,李學章年僅21歲,武警部隊授予他“雷鋒式的好戰士”榮譽稱號,追授為“中國武警忠誠衛士”。
25年前,李興坤初入軍營,上的第一堂教育課,便是學習李學章烈士的英雄事跡;學的第一首歌,也是歌頌李學章的歌曲。從那時起,做黨和人民忠誠衛士成為李興坤心中的不懈追求。
戰位淬煉 搭建人人出彩的奮斗平臺
在李興坤的眾多榮譽中,他印象最深的是獲得的第一枚三等功獎章。
2005年,李興坤在外參加偵察骨干集訓,正與戰友全身心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之中,四周滿是口令聲、呼喊聲。
“興坤,你們單位來電話了,請你去隊部接聽一下。”集訓隊干部打斷了正在訓練中的李興坤。
“這次評功評獎,在投票中你得票最高,中隊黨支部綜合考慮,我們推薦你三等功?!彪娫捘穷^傳來時任指導員肖德銀熟悉的聲音,李興坤心中一股暖流涌起,只要一心干工作,組織一定不負實干者。
近年來,支隊聚焦打仗留人才、基于實績量人才、陽光透明選人才,讓有為者有位,讓每一個奮斗者都出彩,搭建成長平臺、完善激勵機制,立起“憑本事立身、靠實績進步”的鮮明導向,讓每名官兵既鐫刻個人奮斗的印記,更閃耀集體培育的光芒。
“我們把榮譽激勵融入日常教育訓練,充分發揮身邊典型的示范引領和‘酵母’作用?!敝ш狀I導說,李興坤的事跡激勵著支隊一茬茬官兵,支隊利用“每個人了不起”故事分享會、“奮斗者說”等平臺,讓每一名官兵都能點燃信念火種激發動力活力。
官兵得到全面發展,部隊才能進步,支隊先后涌現出1名“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3名“中國武警忠誠衛士”,4人榮立一等功、71人榮立二等功,百余名官兵考學提干,這就是李興坤的成長密碼之一。
創新驅動 打造轉型升級的訓練先鋒
“砰!砰!砰!”一陣陣清脆的槍聲打破了夏日的寧靜。某試點成果觀摩正在進行。各種新型訓練設備整齊排列,模擬實戰的場景逼真得讓參觀人員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戰場。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李興坤站在人群中,目光緊緊鎖定官兵們的每一個動作。
“以前的訓練模式太單一了,很多時候都是按照固定套路訓練。但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必須要有創新思維和方法,才能在未來戰場上占據主動?!庇^摩結束后,李興坤感慨萬千。
“思維跟不上,不能打勝仗?!痹诔鞘蟹纯肿鲬鹬?,交通工具反劫持尤為重要,而如何克服車窗玻璃對狙擊精度的影響則是重點中的難點。
“怎樣才能減少射擊誤差?”許多個夜晚,李興坤輾轉反側,作為狙擊手面對復雜情況,他能否在實戰中一槍斃敵完成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思考,李興坤還是沒有頭緒,他認識到:個人的力量再大,也難以撐起創新的天空。他隨即向支隊尋求幫助。
在支隊支持下,李興坤牽頭組建“攻關小組”,吸納不同崗位官兵,定期組織“頭腦風暴”會,大家圍繞課題難點暢所欲言,集思廣益。針對不同材質玻璃光折射造成遠距離射擊偏差的問題,由于沒有相關數據和經驗可以借鑒,得知這一困難后,支隊專門開辟實驗場地,配備技術設備,鼓勵小組大膽嘗試收集數據,為課題攻關做好保障。
“創新的種子需要土壤,單位的支持就是沃土?!痹谶@樣的環境下,李興坤帶領隊員對不同距離、不同材質的玻璃進行了上千次試射。最終,小組探索出“精度破窗”狙擊方法,使狙擊手在200米距離隔窗射擊目標,誤差不超過5毫米。
從普通偵察兵到特戰教官,25年來,李興坤不斷總結經驗,加強學習,革新理念,始終堅守練兵備戰一線,研發出“精度破窗”狙擊方法和可同時上傳多個畫面的偵察系統,被部隊廣泛推廣運用,有效提升了部隊反恐作戰能力。
從個人到集體,從訓練到實戰,李興坤的成長之路,正是新時代革命軍人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縮影。他的成長密碼,藏在烈日下校準的5毫米誤差里,在多個畫面的偵察系統中,更在“個人敢闖、部隊敢扶”的強軍生態里,當“創新驅動”融入血脈,這名老兵就成了最新的“劍”。
記者 衣瓊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