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央視在報道殲-15T艦載機的畫面中,無意間曝光了一個“重磅消息”——沈飛廠房內多架尚未涂裝和已完成噴涂的殲-35隱身艦載戰斗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鏡頭中。
這一次,央視鏡頭沒有任何遮擋,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第五代艦載隱身戰機已正式走出驗證階段,全面轉入量產。
一架架綠皮和灰色涂裝的殲-35整齊排列,生產節奏之快、數量之多,引發了全球軍事界的高度關注。而這背后的意義遠不止“亮相”兩個字那么簡單。它代表著中國在高端艦載戰斗機領域,已經實現對美軍F-35C的正面超越,并打破了西方在隱身艦載機領域的技術壟斷。
十六年前,殲-35的前身FC-31還只是沈飛為外貿自籌項目。2009年立項,2012年端午節首飛曝光,并因此被網友戲稱為“粽子機”。而今,這架曾經的“外貿候選”,已然蛻變為中國三型航母通用的主力艦載平臺。
2021年,FC-31正式轉正為殲-35,并在后續的數年中,完成了從滑躍起飛到電磁彈射的全流程適配。2024年,央視紀錄片《淬火》中首次披露殲-35在遼寧艦完成滑躍起降,并成功通過福建艦電磁彈射測試,標志其具備多航母通用部署能力。
殲-35的技術配置堪稱“殿堂級”:最大起飛重量30.8噸,未來換裝渦扇-19后將突破35噸;空機重14.5噸,掛載能力高達8噸,作戰半徑超過1300公里,具備全面遠程打擊能力。
在雷達系統上,殲-35采用了氮化鎵T/R組件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50公里。配合EOTS光電瞄準系統、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和被動紅外探測裝置(PIR),實現360度全域感知,哪怕在沙塵暴中,也能精準鎖定目標。
動力系統是另一個“殺手锏”。目前使用的是渦扇-13E發動機,而未來將全面換裝的渦扇-19,加力推力達到12噸,推重比高達10,使殲-35具備2.2馬赫超音速飛行能力,在實戰中擁有極強的突防與突擊能力。
與美軍F-35C相比,殲-35雙發設計在安全性與冗余性上更勝一籌。F-35C作為單發戰機,其在戰場上的容錯率極低,而殲-35的雙發設計則為復雜任務提供了穩固保障。
同時,中國在隱身結構設計上大膽創新,一體化蒙皮、激光焊接、3D打印鈦合金結構,不但減輕重量,還提升了抗疲勞能力。
2025年3月的那次起飛測試,發生在渤海灣某海域。福建艦甲板上一架殲-35呼嘯升空,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電磁彈射隱身艦載機技術的國家。一張衛星圖傳回美國,72小時內五角大樓召開三次緊急會議——他們終于意識到,F-35C在亞太的技術優勢正在消失。
更讓外界震驚的,是沈飛的生產節奏。目前殲-35采用脈動式自動化裝配線,從框架到整機只需72小時。
3D打印技術替代傳統鉚接,一次成型減少1782顆鉚釘和34道工序,既縮短了制造周期,也保證了極高的精度。央視曝光的畫面中,短短幾個鏡頭中就出現了5架不同階段的殲-35,顯示其產能已實現“暴兵級”擴張。
一架灰色涂裝的殲-35A也悄然出現在鏡頭里,專為空軍打造的陸基版本,雖然目前為“低配版”,但其結構已為未來升級預留了充足空間。這架戰機將承擔起與殲-20協同作戰的任務,定位靈活、造價適中,成為中高端航空旅的主力機型。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上,殲-35首次公開亮相,隨后在各種飛行編隊彩排中頻頻現身,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已開始小規模列裝。預計到2026至2027年,殲-35三種型號將實現年產50架,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隱身艦載機生產能力。
國產發動機的突破也為殲-35提供了堅實后盾。渦扇-19發動機采用卡扣式接口設計,可實現野戰快速更換,維護周期減少70%,壽命達12000小時,比F135多出2000小時,節省維護成本超過8000萬美元。
除了自用,殲-35的外貿版殲-35AE也已進入出口準備階段。首個潛在買家或將是巴基斯坦。據悉,首批訂單為個位數,小批量交付用于建立保障體系和培訓飛行員,為后續大規模列裝奠定基礎。對中國來說,這不僅是軍貿收益,更是戰略威懾布局的重要一環。
殲-35在海軍的部署也早有安排。福建艦將搭載36架殲-35,山東艦混編12架殲-35與16架殲-15T,遼寧艦則繼續使用殲-15T,逐步改裝適配殲-35。三航母編隊形成了“滑躍+彈射”雙模式,配合殲-35“全航母適配”的能力,構建起中國海軍的多層次遠海作戰體系。
這款戰機的戰術搭配同樣值得關注。殲-35與殲-15T形成高度互補,前者隱身突防“踹門”,后者重載導彈實施飽和打擊。實戰演習中,殲-35帶領攻擊-11無人機蜂群在15分鐘內“癱瘓”模擬航母編隊,其戰術靈活性遠超傳統艦載機。
F-35C雖然曾是全球唯一的實戰隱身艦載機,但其諸多技術問題早已飽受詬病。800多項軟硬件缺陷、跨國供應鏈協同困難、單發設計故障率高,美方甚至被迫轉向采購F-15EX。而中國的殲-35,已以“后來居上”的姿態,全面展示了技術超越與系統優勢。
三航母全面隱身化的背后,是中國航空制造體系的“工業鐵拳”。從設計建模、材料成型,到自動化組裝、快速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展現出中國軍工的深厚底蘊和強大能力。殲-35不再只是“技術突破”,而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裝備。
未來的戰場,從不等待落后者。殲-35不僅肩負制空、對海打擊、電子戰等多重任務,還將在六代機正式服役前,成為中國遠海作戰體系的“頂梁柱”。其廣泛部署必將進一步壓縮西方在亞太的軍事空間,重塑區域力量對比。
這一次,央視沒有“意外曝光”,而是主動展示。背后是對自身實力的底氣,也是對未來信心的宣言。
殲-35的出現,不僅填補了中國艦載隱身戰機的空白,更讓世界看到,中國不僅能造五代機,還能造得又快又好。從“看得見”到“用得上”,從“試驗機”到“量產型”,殲-35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軍工崛起的象征,也是中國空海一體化作戰體系的核心支柱。
信息來源:
[1]中國戰機巴黎吸睛,殲-35A海外首展 中國青年網
[2]殲-15總設計師最新發聲:殲-15T有著更強的作戰能力,殲-35追求的是信息化 大江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