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齊平
《人民日報》6月10日頭版刊登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專訪,標題為《任正非: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度嗣袢請蟆穼χ袊敿壝駹I企業家任正非進行專訪,并于頭版刊出,意義與信息量均大。
首先,任正非強調開放,認為國家越開放,社會就越進步。折射的是任正非作為民營企業家面對競爭的健康心態,以及,歷經了鄧小平改革開放40多年歷程后的自省與自信?!度嗣袢請蟆芬灾鳛闃祟},也同樣反映了國家對開放的自省與自信。不僅如此,中國堅持開放,高舉開放大旗,在全球因美國主導“反全球化”而走入歧途時,也給了全球一種撥亂反正的期待,與中國而不是美國,也許才是世界領導者的一種思考。
任正非的自信也展現在他的謙虛上。他對一再制裁他的美國少有批評,卻不乏溢美,他說,“我們單芯片還是落后美國一代”。他這句話是事實,但其實,華為5月剛推出的Cloud Matrix384超節點,將384張升騰910C通過光互聯而聯成的超級云端伺服器,在多項關鍵指標上已優于輝達的NVL72,整體運算能力高出67%,記憶體容量則超出三倍以上。任正非的刻意低調,也同樣體現在中美世紀之爭中,中國一貫的姿態上。
任正非對一再制裁他的美國少有批評,卻不乏溢美。
最值得注意的是對基礎理論的重視與強調。任正非呼吁中國必須重視理論特別是基礎理論的研究,他列舉了貴州農學家羅登義、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還有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都是長期研究默默無聞,研究成果后來才對國家或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例子。他說,“理論科學家是孤獨的,我們要有戰略耐心,要理解他們。”對理論科學家,社會要寬容,國家要支持。
任正非說,華為1800億投入研發,大概600億做基礎理論研究,不考核;其余1200億做產品研發才考核。“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就趕不上美國。”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理查德·沃爾夫(Richard David Wolff)在中美貿易戰升溫之際,為文重批資本主義,公開呼吁美國應正視中國制度的成功經驗。沃爾夫指出,美式資本主義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反而削弱國家治理能力。對此,任正非作出了回應,他說,中國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壯舉,“從基礎設施建設看,我們也必須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不然高鐵、高速公路、水壩……這些東西都建不起來?!?/p>
其實,資本主義本身沒有問題,因為資本主義的核心是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才能優化配置資源,才有效率。沃爾夫批評的美式資本主義的問題,其實在于只有資本主義而沒有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強調個人利益,忽略社會整體利益,所以美國加州300公里高鐵,搞了二、三十年迄今仍是爛尾。所以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必須以社會主義與之配套,換言之,正確的模式必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很幸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從1978年的計劃經濟誤區中走了出來,然后“摸著石頭過河”竟然摸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切,也正是沃爾夫對美國的遺憾與任正非對中國的慶幸。
但必須進一步看到,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絕非單純地靠一個理念或口號就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它還深入到政治經濟體制的內核,也就是分別與(1)政黨政治;(2)產權體制,及(3)專家政治三大核心有關。
就政黨政治而言,美國強調要政黨競爭與輪替,四年一選,所以很難在國家發展上有長期視野及遠程謀劃;中國強調一黨執政,眾黨協商,所以國家發展一看就是10、20年甚至30年,且多能實踐達成目標。兩黨或多黨政治能否克服此一難題也許是政治學理論上的挑戰。
就產權體制而言,中國從全民所有制的誤區中走出,走上了混合所有制,既有國企又有民企,民企配合市場經濟發揮效率與生產力;國企體現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產業,推動基礎建設,兩者相輔相成,兼顧增長與分配,效率與公平。
再一個,就是專家政治了。政治猶如360行里的任何一行,有其專業甚至是高度專業性。專業就必須靠長期培養歷練,好的政治人才要靠選票選出,很難。
任正非的專訪,不經意地點出了國家治理之道,也讓大家看到中美世紀之爭隱含的脈絡與邏輯。
(作者系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