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洱全市法院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以打造“茶法綠網”司法生態保護品牌為重要抓手和載體,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舉措,深化拓展鞏固“茶法綠網”生態司法保護品牌建設成效,為綠美普洱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嚴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
普洱全市法院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全地域”“全方位”“全過程”司法保護,依法公正高效審理環境資源案件,對破壞環境資源犯罪“零容忍”。2024年以來,全市兩級人民法院受理環境資源一審案件220余件,審結200余件。依法嚴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受理環境資源刑事一審案件近170余件,審結160余件。
嚴格落實環資案件集中管轄
普洱中院持續推進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制度落實,由思茅區、瀾滄縣及景谷縣人民法院集中管轄全市環境資源民事、行政一審案件,由昆明環境資源法庭集中管轄環境資源民事、行政、刑事二審案件;為提升環資案件辦理質效,加強專業化審判隊伍建設,以開展業務培訓、案件質效分析、集中座談等形式,持續優化環資審判專業化機構建設。
拓展鞏固“茶法綠網”品牌成效
深入推進環境資源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瀾滄江流域生態司法協作,著力推動構建重要流域、生態功能區環境司法協作體系,通過召開聯席會議,進一步深化糯扎渡庫區司法協作機制,簽訂《關于深化糯扎渡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綜合保護的合作協議書》,為協同治理搭建平臺。
江城縣人民法院制發首份傳統村落司法保護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村規民約,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基層社會治理相融合。思茅區人民法院制發首份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為古樹名木披上司法“鎧甲”。
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宣傳日為契機,創新法治宣傳方法,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以巡回審判方式,將常見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以及相應的犯罪構成要件、處罰后果進行科普講解,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通過共同開展“北回歸線上的生態秘境”主題直播活動,以“沉浸式普法”形式,帶領網友探訪思茅港鎮茨竹林村“鸚鵡寨”,解讀“人象和諧”的法治密碼,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綠水青山間。
創新探索生態修復司法實踐
自2023年在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中首次探索適用林業碳匯替代修復后,普洱全市法院積極探索深化拓展林業碳匯的運用,先后在3件濫伐林木、盜伐林木刑事案件中適用林業碳匯賠償,將林業碳匯賠償作為被告人積極修復生態環境、彌補生態服務功能損失的量刑情節予以考量,既嚴肅懲處了犯罪行為,又有效修復了受損生態環境。
探索建立生態修復執行回訪制度,對生態修復情況開展實地考察與執行回訪,推動形成“破壞—懲罰—修復—監督”的生態保護閉環,為受損生態環境恢復提供司法保障;堅持恢復性司法理念,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采用“異地補植+本地修復”模式,給予違法企業改正機會。
記者 謝玉鑫 通訊員 馬麗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