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知識產權學院“科萌法盾”宣講團深入南川區大觀鎮,以“法治筑基、科技賦能、藝術潤心”三維聯動模式,開展系列創新實踐活動。從田間勞模課堂到兒童普法劇場,再到法治治理調研,這群知產學子用專業智慧繪制出一幅“法護鄉土、智鏈鄉情”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田間思政 轉型路上的科技興農
在大觀鎮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智慧工廠,宣講團聆聽全國勞模姜國強的“田間思政課”。
在這里,農民不再“靠天吃飯”而是“用數據種菜”——手機成新農具、數據作新肥料,姜國強十年堅守的“數字種菜”轉型之路,成為科技興農的鮮活教案。學子們觸摸著智能灌溉系統,追問“農業算法專利保護”“種植數據產權歸屬”等專業問題。
姜國強帶領團隊成員參觀智慧農業基地。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姜國強感慨:“智慧農業的根在科技,但長久的生命力要靠法治保障。”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將“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硬功”的匠心深植青年心田。
藝術普法 讓法治種子在童心中發芽
7月9日,大觀鎮兒童普法課堂以一場“番茄霸凌雞蛋”的創意情景劇拉開帷幕。
在南川區法院法官的指導下,學子們結合戲劇、音樂和游戲,自編劇本演繹校園霸凌應對策略,原創快板歌謠傳唱維權口訣,闖關答題解鎖法律知識勛章。當孩子們為劇中“雞蛋舉起《未成年人保護法》盾牌”歡呼時,法治意識悄然浸潤心田。“普法不是冰冷條文灌輸,而是潤物無聲的滋養。”志愿者說。
宣講團上演反校園霸凌模擬法庭舞臺劇。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這堂“模擬法庭+劇本演繹+知識闖關”的法治課,讓法律知識脫下嚴肅外衣,以青春之姿、藝術之美呈現,從可觸可感的劇場到聲聲入耳的快板,再到直抵人心的旋律,普法形式的持續創新,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構筑起堅實的法治堤壩。
鄉村法治 解構基層治理的智慧基因
深入基層的調研揭開大觀鎮“法治網紅村”的奧秘。
一是法律服務“零距離”,村社干部化身“法律聯絡員”,民警專治治安“疑難雜癥”,司法所則為復雜糾紛“精準把脈”。二是筑牢智慧防線,設立矛盾糾紛信息收集點、公開干部電話、建立微信群,利用科技手段拓寬民情民意收集渠道。三是策劃反詐新招,針對保健品騙局、低價旅游陷阱等“鄉村套路”,基層干部化身“反詐衛士”,走村串戶宣傳反詐知識。四是創新“三味調解法”,用“煙火味”拉近距離,用“人情味”化解心結,用“法治味”定分止爭。
宣講團成員在大觀鎮街道開展法治素養問卷調研。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調查過程中,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與當地居民、基層民警干部面對面交流,全面收集一手資料。學子們敏銳發現“法治數字化痛點”,村民反詐意識強卻難辨新騙術,普法覆蓋率廣但精準度待提升。
“這恰需知識產權專業介入,通過建立鄉村法治數據庫等手段,讓基層法治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宣講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知產人將以科技為刃、法治為盾、人文為魂,為鄉村振興鑄就發展新篇。(晏紅霞、馬曉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