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2025年7月,一場針對性極強、戰術意義非凡的空軍大演習即將在西太平洋正式展開。美軍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的演習計劃,以300架戰機、上萬名官兵、數國基地聯動、近兩周時間持續推進的方式,刻意制造出一幅“戰前動員”的戰略畫面。熟悉冷戰歷史的觀察者很快會意識到,這場演習與當年北約的“部隊重返德國”行動如出一轍,其核心目標皆為模擬與大國對抗時的快速部署和多線協同。而這一次,美軍將戰略靶心明確鎖定于亞太,尤其是第一島鏈內外高度敏感的空域節點,矛頭所指、意圖之烈,已無需隱諱。
從美國國防部預算列支的5.326億美元專項撥款,到多家媒體強調“按機數計算為美空軍史上最大規模演習之一”的定性,再到太平洋空軍高層直言該演習目的是為“應對中美大規模沖突”,一連串動作清晰暴露出五角大樓對印太戰場的高度聚焦。這并非一次簡單的例行演訓,而是美軍借演習之名,全面推演大國戰爭可能路徑的前哨工程。在中東泥潭尚未拔足之際,美軍卻抽調大量資源押注西太,背后反映的,正是美國戰略界對“太平洋主戰場”定位的高度共識。
此次演習內容之豐富、涵蓋之廣泛,也展示出美軍對未來沖突形態的系統化理解。無論是“敏捷作戰應用”下的戰術分隊散布模式,還是“敏捷戰斗部署”中的小規模高頻調動實踐,目的皆在于構建一套能應對遠程精確打擊環境下的“冗余作戰能力網絡”。用施耐德上將的話說,這種架構能在第一時間應對“戰區陷落”的風險,并持續支撐作戰體系的運行。而這些戰術構想,顯然并非紙上談兵,而是有著清晰對標的假想敵與目標戰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美軍演訓并未采取孤軍作戰模式,而是調動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印太盟友”共赴演場。這一方面是對所謂“區域互操作性”的戰術實驗,另一方面也可被理解為對“聯軍機制”的現實檢驗。考慮到過去一年,美國通過強化《美日安保條約》適用范圍、推動菲南海基地擴容、《奧庫斯協議》快速推進等手段,不斷重構“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聯防網絡,本次演習不過是前期政治軍事部署的一次集中兌現。換言之,這不是普通的戰術演練,而是一場外交—軍事聯動的大國戰略秀場。
尤其關鍵的是,美國空軍還將借此次演習對第五代戰機在“有爭議空域”中對抗復雜威脅的能力進行實戰化測試。所謂“有爭議空域”,在當前亞太地緣態勢中幾乎只有一個默認指向。這種高度敏感的語言表述背后,是美國對某些特定空中拒止系統的不安與焦慮,是對解放軍近年來防空識別區體系日益完善的正面回應。這也直接解釋了為何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要將本次演習定位高于“紅旗”系列,稱其為“跨戰區”的全面備戰行動。
與此同時,演習內容中對后勤補給鏈條、快速部署、物資投送等細節的高度重視,也暴露出美軍對“戰爭初期可能遭遇重大打擊”的風險評估。換言之,美軍并不指望在沖突爆發之初便取得壓倒性優勢,而是正著力構建一種具備“快速恢復、持續出擊”能力的動態作戰結構。這種結構不依賴中心節點,而是通過散點部署形成“彈性前沿”,用多點支撐、多域聯動的方式實現戰略反復、拖延與再部署,堪稱一套“現代版的海上游擊戰系統”。美軍用其最強大的空軍力量在太平洋地區完成一次針對性的全域模擬,信息意義遠遠大于其實際演訓效果本身。
然而,對于本地區國家而言,這種看似“演練”的行為背后所傳遞的安全壓力卻異常真實。首先,作為演訓平臺的島嶼國家與盟國基地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潛在沖突中的“首輪打擊對象”。菲律賓、日本、關島、帕勞、達爾文等基地的定位早已不再中立,其軍事角色將被徹底“功能化”,成為美軍戰略的一部分,而非獨立安全主體。其次,隨著美軍不斷推動區域軍事融合,各國的戰略自主空間正在被壓縮。在“安全換保障”的誘導下,這些國家雖表面獲得美國軍事庇護,但其實質卻是被納入一場“無形的集體賭博”,而賭注恰恰是本國的戰略安全穩定。
更重要的是,美國此番演習以“高端戰爭”為核心思路,其作戰設想與部署模式大幅削弱了外交解決爭端的可能空間。一旦將戰略思維完全綁定于“戰時邏輯”,地區的和平結構便開始朝軍事化的方向滑坡。這種“以戰控局”的做法,或可在短期內壓制潛在對手,但卻會導致更深層次的軍備競賽和戰略誤判。特別是當多方不斷進行“備戰”演練,而無任何政治互信機制支撐之時,一個小小的摩擦便可能激發不可控的連鎖反應。試問:若演習期間出現飛行器接近誤判、通信干擾、艦機擦撞等事件,美軍是否有能力冷靜應對?各方是否準備好承擔升級沖突的責任?
而在全球大國關系愈發復雜、地緣安全焦點頻頻變動的背景下,美國如此頻密地在西太部署高強度軍事資源,其實質不僅是威懾,也是防守,是戰略疲態的一種外化。當前中東戰事持續,美歐同盟資源被牽制,烏克蘭方向仍未見轉機,在此局勢下仍執意調動大批空軍部隊跨洋赴訓,足見美國對亞太局勢“失控感”的日益加深。對于一個慣于用軍事演訓表達戰略焦慮的超級大國而言,這樣的“最大規模”演練反而恰恰表明其信心的不穩、布局的不定與預判的混亂。
中國專家對此指出,美軍此舉正是試圖在“有形戰場”上細化未來可能沖突的全過程,以在危機爆發前便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演習即戰爭”的思維應引起高度警惕。面對這種變化,中國與本地區國家既要看清局勢的本質,也需堅定自身戰略節奏,不被動迎合,更不可盲目對抗。關鍵在于建立更具韌性和主導權的安全機制,在不挑事、不怕事的原則下,用實際行動打破美國主導的“安全敘事”,為亞太地區尋找屬于自己的和平方程式。只有如此,才能在軍事威懾與戰略喧囂之中,保住真正的區域穩定與發展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