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最先進的F-35隱形戰機降落在克拉克空軍基地時,菲律賓這個曾經的東南亞"搖擺國家"正在完成它的戰略轉身。這場代號"雷霆對抗"的聯合軍演看似常規, 實則是美國在印太地區下的一盤大棋——把菲律賓徹底釘死在對抗中國的第一道防線上。#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從F-22到Typhon導彈系統,再到如今第五代戰機的常態化部署,美國正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將菲律賓武裝成西太平洋的軍事堡壘。
(圖1)
美菲軍事合作的升級絕非偶然。克拉克基地這個冷戰時期的美軍據點,如今再度成為戰略支點,背后是美國對第一島鏈的重新布局。
要知道,菲律賓與臺灣僅隔著一道190公里寬的巴士海峽,每年超過4萬艘商船經過這條咽喉要道。
美軍在此部署F-35的意圖很明顯:一旦臺海有事,這些隱形戰機能在12分鐘內抵達臺灣上空,配合呂宋島北部的反艦導彈,構成對中國渡海部隊的立體殺傷鏈。菲律賓軍方高層那句"臺海沖突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與其說是預警,不如說是對既成事實的無奈承認。
我們知道,EDCA協議新增的4個軍事基地全部面向臺海和南海方向,其中3個距離黃巖島不到300公里。美軍在這里部署的"海軍遠征艦攔截系統",射程足以覆蓋整個呂宋海峽。
這種"以攻代守"的部署思路,明顯是針對中國可能的"武統"行動——當解放軍艦隊穿過巴士海峽時,將同時遭遇來自日本、臺灣和菲律賓的三面夾擊。
(圖2)
但菲律賓的處境遠比表面看起來兇險。這個國家正陷入經典的地緣政治陷阱:經濟上依賴中國(占貿易總額20%),安全上仰仗美國(70%軍事裝備來自美軍)。小馬科斯政府試圖玩平衡術,但軍事合作的每一步升級都在壓縮戰略回旋空間。
中國此前從海南島試射的洲際導彈(如圖2),既是向美國展示核威懾能力,更是對菲律賓的敲打——當大國博弈進入熱戰邊緣,夾在中間的菲律賓注定成為炮灰。更諷刺的是,菲律賓軍方抱怨中國試圖滲透其武裝部隊,卻對美國在菲永久駐軍的現實視而不見,這種選擇性警惕暴露了小國的生存困境。
東南亞其他國家正在冷眼旁觀這場博弈。新加坡早在2019年就引進F-35,但始終保持對華友好;越南雖與南海爭端,卻謹慎避免與美軍深度綁定。唯獨菲律賓在安全政策上"全盤美化",這種戰略透支可能付出沉重代價。
(圖3)
中國在仁愛礁的"切香腸"戰術已經證明:面對美國的軍事存在,中國更傾向于對菲律賓實施精準施壓——比如突然檢查菲農產品通關,或是暫停關鍵基建項目融資。當馬尼拉發現美國不會為幾條被撞的漁船啟動共同防御條約時,戰略清醒或許為時已晚。
F-35的部署(如圖3)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印太地區正在形成以軍事科技代差為標志的新等級秩序。擁有五代機的國家自動獲得戰略話語權,而沒有的國家只能選邊站隊。
菲律賓以為引進先進裝備就能提升地位,卻可能淪為大國戰爭的導火索。
對于中國而言,美菲軍事一體化的真正威脅不在于幾架隱形戰機,而在于整個南海爭端正在被納入"臺海沖突"框架——這意味著未來任何海上摩擦都可能被美國解讀為"改變現狀",進而觸發連鎖反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