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糾正你,美國并沒有疏遠歐洲。”
對特朗普“喊爹風波”后,北約秘書長7月5日接受了美國媒體的采訪,除了繼續吹特朗普彩虹屁(“特朗普總統值得所有的贊美”),另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謬論,就是宣揚第三次世界大戰,以突出特朗普要求把歐洲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5%這一舉措多么正確。
這讓特朗普十分受用。
事實上,6月底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也得到了相同的待遇。彼時,呂特說,“‘爸爸’(特朗普)有時候不得不說點狠話,來阻止他們”,這讓特朗普喜形于色,忘乎所以。在他返回華盛頓時,白宮隆重推出短視頻,向全世界宣告,“爹爹回家了”。
這個峰會看上去是歐洲“臣服”美國,接受了特朗普要求歐洲北約各成員國將國防開支提升到國民生產總值5%的要求,并承諾在2035年之前,即10年之內全面達標。
然而,歐洲人真是為了讓“爹爹”高興或者說真是屈服于美國的壓力才答應將國防開支從2%一下子提到5%的嗎?德國總理默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約峰會的前夕就公然否認了這一點。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以來,歐美之間的互信可以說是跌到了低谷。對大多數歐洲人來講,美國已經不再把歐洲放在心上,靠美國來保護這個老大陸已經變得不現實,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才是正道。
無論是自由貿易,還是數據安全,無論是國土防御還是人工智能,在所有這些領域,歐洲都展現出一種強烈的“求翻身”的渴望——盡管有時候姿態顯得卑微和諂媚。
“北約之父”
北約峰會前夕,默茨和馬克龍這兩位歐洲大國的領導人,在英國《金融時報》上聯名發表文章,宣稱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的5%來整軍備戰的決定,并不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要求,而是為了歐洲自身利益作出的。
默茨和馬克龍
為了什么歐洲的自身利益?長期以來,北約的歐洲成員國都希望在北約內部打造出一支“歐洲支柱”,其目的并不是與美國“分庭抗禮”,而是與它“平起平坐”,共同承擔大西洋兩岸的防衛義務。
然而,這一戰略構想并沒有得到美國的認同,因為它太“歐洲”了。對于華盛頓來講,歐洲人加強自己的軍備建設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減輕美國的負擔,風險是掏空美國對北約的主導權。
事實上,導致這個“北約歐洲支柱”的設想一直無法得到實質性推進的主要障礙來自華盛頓的戰略界。俗話說一山容不得兩虎,在北約內再培育出一支與美國勢均力敵的“歐洲支柱”,這個想法并沒有得到特朗普以外的所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的熱心支持。他們都疑心重重,寧可承擔防務負擔,也不愿冒“養虎為患”的風險。
然而,他們反對的理由卻非常冠冕堂皇而且非常具有說服力,說是一個平行于美軍的“歐洲支柱”固然不可多得,但重復建設將降低美歐軍力的兼容性,增加統一指揮的難度,屬于勞民傷財,事倍功半,多此一舉。
這個理由也在客觀上迎合了許多堅信和平主義的歐洲人的訴求,他們寧可把錢多花在建設福利社會和解決貧富不均上,也不要擴軍備戰,“窮兵黷武”。華盛頓的“冷淡”和老百姓的反對,使得北約的“歐洲支柱”一直支棱不起來。
6月22日,民眾在荷蘭海牙參加反北約集會 / 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解套對手”
特朗普的再次上臺可真是幫了歐洲“戰略自主派”的大忙。這一點他自己可能還沒有意識到。5%軍費開支的決定,等同于向“歐洲支柱”的擁護者發了個“大紅包”,以后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歐洲大地上建立起一支平行于美軍的武裝力量了,而且可以“美其名曰”地說是為了滿足自己作為盟友的義務,減輕美國的負擔,強化北約的實力。
更讓主張“歐洲戰略自主”的政治家們感到高興的是,特朗普對北約條款第五條盟國防衛義務的模棱兩可,以及動不動就要挾要“撤出歐洲”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給他們解了套,幫他們化解了來自歐洲社會和平主義的壓力。
正是因為出了一個“不靠譜”的特朗普,馬克龍、馮德萊恩、呂特和默茨這樣的政治人物,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把擴軍備戰的迫切性一股腦地推到這個美國總統的頭上:美國不可靠了,歐洲只能自強自立。重新建立強大的歐洲國防武裝力量是唯一的出路。
在海牙的北約峰會上,歐洲建制派的這場戲確實演得不錯,就算呂特稱特朗普為“爹”有損這位荷蘭前首相和北約秘書長的尊嚴也是值得的。它換來了特朗普“不離開北約”的承諾。
6月25日,特朗普在北約峰會后出席記者會 / 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這個承諾對歐洲很重要。一個相對獨立的“北約歐洲支柱”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過渡期。歐洲至少需要10年才能打造出一個即使沒有美國援助也能獨立作戰的武裝力量。
在這之前,歐洲是承擔不起美國拋下它不管的代價的。不說別的,長途兵力運輸、衛星信息捕捉、縱深協同打擊這些核心能力,歐洲都還沒有。因此,10年之內歐洲還離不開美國,呂特一聲“爹”,就能讓特朗普龍顏大悅“不離不棄”,算是一筆合算的“交易”。
從目前的觀察來看,特朗普和他的幕僚們應該還沒有意識到,他們以商人的秉性來對待極具戰略價值的北約軍事同盟,以保險公司的小算盤來施壓歐洲人加大軍費開支,這些都為日后歐洲形成一支獨立而強大的武裝力量鋪平了道路。
歷史可能會證明,這次北約海牙峰會可能是歐洲逐漸擺脫對美軍事依賴的開始,因為它在客觀上把歐洲從戰后80年以來濃厚的和平主義思潮和情結中解放了出來。歐洲終于理直氣壯地走上了“強軍”的道路。
6月24日,北約峰會上 / 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俄烏戰爭當然是導火索,然而普京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并沒有從一開始就導致歐洲對美國防衛歐洲的信心發生動搖。正是特朗普再次上臺取代了歐洲賴以信賴的拜登之后,歐洲主流政治精英對美國的信心才開始崩潰。
“歐洲雄師”
海牙北約峰會的最大受益者,將是歐盟雄心勃勃的軍事超級工程“永久結構性合作”(PESCO)。它是歐洲未來統一防衛力量的旗艦。除了丹麥因為國內立法的原因尚未直接參加之外,歐盟其它所有26個成員國都加入了這個“永久結構”的框架。
這些成員國可以說國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都跳進了這個未來“歐洲軍”的搖籃里。個個信心滿滿,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大有建立“歐洲雄師”之勢。
有意思的是,這26個大小極不相配,實力極不均衡的國家,試圖在不放棄各自的防衛主權的條件下,通過“永久結構性合作”將各自為“陣”的26支軍隊,揉捏成一個統一框架下的歐洲武裝力量:基于共同的承諾、標準化的戰備狀態、和諧的武器裝備、共同的戰略文化以及相互兼容的操作能力。
歐盟成員國簽署防務領域“永久結構性合作”
“永久結構性合作”需要永久的資金投入。海牙北約峰會5%的軍費開支承諾,對于PESCO來講,可以說是天大的好消息。未來10年的銀子不用發愁了,早該啟動而因為資金短缺推遲了的項目,現在終于可以上路了。
似乎是堅信海牙北約峰會一定會通過5%的軍費開支決定,歐盟委員會趕在峰會的前一星期就宣布,立即啟動“永久結構性合作”框架下的第六輪工程,新增合作項目11個。
這意味著,從2025年開始,“永恒結構性合作”工程框架的“歐洲強軍”項目高達75個,個個都是補結構短板、堵合作漏洞的跨國合作項目,著重強化協同作戰能力,有效應對當前和未來的聯合作戰挑戰。
這75個項目涵蓋陸地、空中、海上、戰略推動力和力量倍增器、訓練設施等多個領域,包括量子系統和能量武器等尖端技術,陸地編隊系統、海上和空中系統、網絡以及多軍種聯合作戰和太空作戰。
這些作戰能力的建設,從美國人的角度看,可能是“重復建設”,屬于“平行”于美國軍力的“富余”結構。但是對于歐洲來講,這些項目是“歐洲軍”發展的優先方向,是加強歐盟國防態勢和深化其戰略主權的核心工程。
“永恒結構性合作”加強“歐洲強軍”建設
海牙北約峰會的召開,讓“永久結構性合作”迎來了財源滾滾的“春天”。這一切都得益于特朗普的“執著”和“任性”,得益于他簡單的商業思維和“征服盟友而后快”的秉性。
他可能并沒有想到,他正在成就可能讓美軍在歐洲成為“多余”的PESCO,讓這個歐盟戰略自主的旗艦工程,彌補歐盟成員國近30支軍隊統一作戰能力的差距。5%軍費開支新規的最大獲益者,正是這些支持這一工程的歐洲政客們。
北約峰會之后,歐盟動員成員國匯集資源、協調投資,并提高其武裝部隊的互操作能力將大大增強。同時也可以預見,加強歐洲國防技術與工業基礎(EDTIB)的工程也將獲得新的動力,催生歐洲統一的軍事工業的誕生。
歷史一定會記住,特朗普在海牙踢進了一記“烏龍球”。
作者 |辜學武
編輯 |阿樹
值班主編 | 張來
排版 | 阿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