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 崔新保 記者 通訊員 喬玥
為引導青年學子在紅色教育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7月1日至7日,河南師范大學軟件學院“重走抗戰小道·賡續紅色血脈”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赴河南省新鄉市區、輝縣市等地,集中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沉浸體驗、數字賦能、文藝展演等形式,青年學子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在實踐中傳承精神,以專業特長助力紅色文化傳播,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青春光彩。
追尋紅色記憶,感悟抗戰精神
實踐團先后走進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郭興事跡展覽館、陳賡抗戰秘密小道、新鄉市史志館與檔案館、平甸村等地,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一段段英雄事跡,系統學習太行山及新鄉地區的抗戰歷史。在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銹跡斑斑的大刀、陶制地雷、老舊步槍等文物讓隊員們真切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在郭興事跡展覽館,抗日名將的英勇故事激勵青年學子思考青春擔當;在陳賡抗戰秘密小道,隊員們重走八路軍情報物資傳遞秘線,感受革命先輩在艱苦環境中的堅定意志;在新鄉史志館、檔案館,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抗戰時期的軍民抗爭史料讓隊員們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實踐團成員在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近距離了解敵我雙方武器差距
實踐團學習陳賡抗戰秘密小道的歷史背景及相關抗戰故事
“當指尖觸碰到這些歷經戰火的文物,我仿佛聽見了先烈們的心跳。”實踐團成員劉嘉輝動情地說。隊員李優表示:“同樣的青春年華,革命先輩面對的是家國破碎,而我們肩負的是民族復興。我們要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科技賦能紅色文化,數字傳承革命薪火
在輝縣市平甸村——這座承載著三千年歷史與紅色記憶的古村落,實踐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運用全景相機對陳賡駐平甸抗戰指揮部舊址、八路軍后方醫院舊址進行圖像采集記錄。后期將結合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和語音解說等內容,打造多維度的紅色文化數字展館,讓更多人能突破時空限制,沉浸式感受革命歷史。
實踐團在陳賡駐平甸抗戰指揮部舊址合影
實踐團參觀八路軍后方醫院舊址
“我們希望通過數字技術,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讓革命精神傳播得更廣、更遠。”實踐團成員苑家瑞自信滿滿地說道。
文藝演出緬懷崢嶸歲月,魚水情深續寫時代華章
在平甸村八路軍后方醫院舊址廣場,實踐團舉辦了“重走抗戰小道·賡續紅色血脈”特別文藝演出。節目內涵深刻、精彩紛呈,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舞蹈《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優美的舞姿表達了對黨的深情;與當地小朋友合作的朗誦《少年中國說》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的蓬勃朝氣;原創舞臺劇《秘密小道》以陳賡率領八路軍開鑿抗戰秘密小道為背景,生動演繹了平甸村村民與八路軍并肩作戰的感人故事,表現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實踐團在八路軍后方醫院舊址旁的廣場演出
演出結束后,村民們拉著隊員們的手說:“你們讓村里的紅色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了,真好!”
青春接力奮斗,強國復興有我
實踐團舉行“銘記烽火歲月,青春接力奮斗”主題團日活動
實踐尾聲,團隊開展了“銘記烽火歲月,青春接力奮斗”主題團日活動。隊員們通過抗戰文物影像展示、英雄故事講述、實踐感悟分享等形式,進一步深化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大家紛紛表示,要將此次實踐收獲轉化為奮進動力,以專業所學服務社會,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是一次專業實踐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創新探索。河南師范大學軟件學院將繼續深化“專業賦能+紅色教育”模式,引導青年學子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