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報網報道,2025年6月,持續12天的以伊沖突結束。以色列公布死亡不到30人,伊朗近千人死亡,這般懸殊數據,讓外界對戰爭結果充滿疑惑。
沖突剛結束,美以兩國便迫不及待地宣揚勝利。美國稱動用7架B-2“幽靈”轟炸機和3萬磅重的鉆地炸彈,摧毀了伊朗關鍵核設施;以色列也表示在首波空襲中干掉伊朗20多名高級將領和頂尖科學家,還摧毀了伊朗一大半的彈道導彈發射器以及幾乎所有的防空系統,一副大獲全勝的姿態。
哈梅內伊(資料圖)
可事實并非如此。有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美軍的行動并沒能“消滅”伊朗的核計劃。因為放置離心機的地堡太深,炸彈能否穿透都不確定,而且襲擊發生后,伊朗核設施附近沒有發現放射性物質,這表明其濃縮鈾儲備很可能已被提前轉移。伊朗副外長還公開宣布會繼續提煉濃縮鈾的工作,直接打了美以的臉,讓它們“徹底摧毀”伊朗核設施的說法站不住腳。
以色列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僅有不到30人,可《以色列時報》卻披露了另一組數據,12天內,以色列一共死亡了至少1226人,在死亡的803名軍人和安全官員中,包含6名高級將領、27名海軍軍官、198名空軍軍官,還有11名科學家殞命,這與官方數據相差巨大,顯然以色列在隱瞞真實傷亡情況。
英媒曾披露,在以伊12天的沖突中,伊朗發射的6枚導彈擊中了以色列5處軍事設施,像以色列國防部大樓、“摩薩德”總部和格里洛特基地軍事情報中心等重要目標都未能幸免。更讓人意外的是,以色列的反導陣地還出現了重大自爆、殉爆事故,一枚攔截彈因技術故障掉頭砸向自己的反導陣地,引發大爆炸,導致一個反導連的官兵非死即殘,其防空系統的可靠性受到嚴重質疑。
伊朗在沖突中并非只是被動挨打,其導彈襲擊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擊中了以色列多處軍事設施,還對以色列的發電廠、煉油廠等基礎設施發起攻擊。6月16日,以色列海法市天然氣發電站遭到伊朗導彈襲擊后出現大爆炸,還引發了嚴重火災,海法煉油廠附近也受到襲擊,以色列的能源供應和工業生產受到影響。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伊朗在戰斗中采取了靈活的策略,先用一些老舊、精度不高的導彈攻擊以色列大城市,消耗其反導攔截彈,等以色列的反導系統出現漏洞后,再使用精度高的新型號導彈打擊重要目標。而且伊朗還有大量的無人機尚未投入飽和式打擊,若持續作戰,以色列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從戰略上看,以色列耗費15年時間準備摧毀伊朗核設施,此次有美國幫忙卻仍未達成目標,伊朗核活動依舊在推進,其長期戰略目標落空。從戰術上看,雖然初期空襲看似有成效,但在伊朗的反擊下,軍事設施受損嚴重,人員傷亡慘重,還不得不提前與伊朗達成停火協議,戰術上的優勢也逐漸喪失。
伊朗在沖突中雖然遭受了損失,有近千人死亡,數十名高級軍事領導人和核科學家傷亡,但核心的核設施得以保存,濃縮鈾提煉工作繼續進行,維持了自己的戰略根基。而且通過有效的反擊,對以色列的軍事和經濟設施造成了打擊,提升了自己在地區的影響力,在這場沖突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戰機(資料圖)
國際社會對此次沖突的關注持續升溫,美以的“勝利”謊言被戳破,其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受到損害。以色列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也開始動搖,內塔尼亞胡政府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壓力。而伊朗則憑借在沖突中的表現,贏得了一些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在中東地區的話語權有望進一步提升。這場持續12天的沖突,表面上美以高調宣稱勝利,實則漏洞百出。以色列損失慘重,戰略目標落空;伊朗則在逆境中穩住陣腳,成為了實際上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