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6日至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會晤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而在此之前,印度總理莫迪拒絕簽署上合組織聯合聲明,隨后卻高調現身金磚峰會。
7月初,莫迪開啟了他任期內最長的一次出訪,行程為期八天,跨越三大洲,訪問了加納、阿根廷、巴西、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納米比亞這五個國家,其中重頭戲便是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此次出訪國家既有加納、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納米比亞等平常較少出現在印度外交重點范疇的國家,布局不可謂不大。
莫迪(資料圖)
在加納,莫迪與當地探討數字合作和疫苗制造;在阿根廷,他對鋰資源方面的情況進行摸底;在納米比亞,推動數字支付與環保合作。這些議題都是當下全球發展的熱點。表面上,這是印度在向“全球南方”國家示好,展示其對這些國家發展的支持,實際上,莫迪是想借此機會提升印度自身的影響力,對外彰顯印度的全球野心。說白了,這次金磚峰會,莫迪不單單是來參會,更是來“制造聲勢”,提升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曝光度和話語權。
印度在加入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組織后,其行為卻時常與組織內其他國家背道而馳。在上合組織這個以反恐、安全合作和地區穩定為目標的平臺中,印度幾乎每次參會都要制造話題。其多次將與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紛爭問題搬上會議桌,要求把相關內容寫入聯合聲明。比如在2025年上合組織防長會議上,印度堅持加入“譴責巴基斯坦恐怖主義”的內容,導致聯合聲明無法發布;中國推動的區域本幣結算倡議,印度以人民幣會威脅盧比為由表示反對;上合組織支持“一帶一路”的聲明,印度單獨選擇拒簽;當以色列襲擊伊朗引發國際社會譴責時,印度馬上跳出來聲稱“沒有參與決議”。印度的這些做法,極大地破壞了上合組織內部的共識與協同合作。
在金磚機制里,印度同樣“不省心”。2024年俄羅斯主辦金磚峰會時,希望推動“金磚幣”計劃,卻遭到印度否決。特別是在特朗普強硬表態反對“去美元化”后,印度立刻表態稱“沒有去美元化計劃”,對金磚國家推進去美元化進程形成阻礙,其對金磚合作的消極影響已不是偶然的個別事件,而是逐漸演變成系統性問題。
莫迪(資料圖)
對于莫迪在金磚峰會上的高調表現,中俄的態度卻顯得格外冷靜。中國此次派出高層代表前往參會。原因之一是,中巴領導人在過去已有多次會晤,交流充分且深入。去年年底的G20峰會以及今年5月在中國舉行的中國和拉美共同體論壇,兩次會面已經妥善解決了中巴雙邊關系中的核心議題。秉持著外交領域注重質量而非單純追求頻次的原則,中巴雙方一致認為短期內無需再次進行會晤。此外,當前金磚組織內部存在分歧,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此前的金磚外長會議就未能發布聯合公報,分歧已經公開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此次峰會本身在一些關鍵議題上也難以達成統一成果,所以中國做出這樣的參會安排。
俄羅斯方面,由于普京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而巴西是海牙刑事法院簽約國,俄羅斯擔憂普京在安全方面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因此決定由外長拉夫羅夫率團參加,普京通過視頻方式參會。這種安排打破了以往金磚峰會俄羅斯的參會常規。
從印度自身來看,其在不同多邊組織中態度不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金磚組織和上合組織的屬性差異。金磚組織主要側重于經濟合作,這對于印度來說,有獲取經濟利益、拓展貿易合作的機會。而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需要更多外部合作來推動自身經濟增長,在金磚機制下可以和其他成員國開展經貿往來、技術合作等。上合組織側重安全合作,印度在安全議題上,尤其是與巴基斯坦相關的安全問題上,和其他成員國存在較大分歧,導致其在上合組織中的表現較為“另類”。
在外交戰略層面,印度需要平衡多方關系。印度與以色列保持著軍事合作關系,從以色列進口先進軍事裝備;同時,印度也依賴美國的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進口,并且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和認可。此外,中東地區是印度重要的能源供應地,印度需要維持與中東國家良好關系以保障能源穩定供應。所以,印度在不同國際事務中,會根據自身與不同國家的利益關聯,調整外交姿態。
再者,印度國內利益集團的訴求也影響其外交決策。目前,印度正處于與美國貿易談判的關鍵時期。美國在談判中對印度提出諸多不合理要求,比如要求印度對美國產品零關稅開放市場,卻繼續對印度的汽車、鋼鐵等產品加征關稅。印度若答應美國條件,國內制造業和農業將遭受重創。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參加金磚峰會,希望借金磚國家的聯合聲明等成果,在對美貿易談判中增加自身籌碼,以此來抗衡美國的不合理要求。
近年來,金磚機制的影響力在不斷拓展。金磚國家完成擴員后,成員國從5個增加到11個,新增了埃及、阿聯酋、伊朗等國。隨著成員的增多,金磚國家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國家的綜合GDP已經達到77萬億美元,超過了G7的57萬億美元。而且金磚國家人口占全球近一半,面積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在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中,金磚國家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金磚國家的聲音愈發關鍵。
但與此同時,金磚機制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印度在多邊機制中的不穩定表現,給金磚組織內部合作帶來矛盾。印度的一些行為破壞了組織內部的共識和團結,使得在一些議題上難以達成有效決議,影響合作效率和成果。此外,來自外部的壓力也不容忽視。特朗普曾威脅對與金磚組織“反美政策”結盟的國家額外征收10%的關稅,這對金磚國家的發展形成外部阻礙,美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孤立金磚國家,分化瓦解金磚組織。
莫迪(資料圖)
莫迪此次在金磚峰會上的高調參與,雖然表面風光,但實際上卻暴露出印度在多邊外交中的矛盾定位。其既想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充當領導者角色,又不愿承擔相應責任;既想獲得西方的認可,又試圖在國際平臺上強行主導議程。這種矛盾做法,不僅讓中俄對其行為保持警惕,也使得其他“全球南方”國家對印度的外交意圖持觀望態度。
中國作為金磚機制的主要推動者,一直保持冷靜、理性的態度。在面對印度的種種行為時,中國沒有選擇在公開場合與印度針鋒相對,而是繼續做好幕后整合工作,穩定大局。未來,“大金磚”國家若要進一步發揮合力,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更大影響力,突破印度帶來的內部合作障礙是一個重要課題。金磚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彌合分歧,在經濟、政治、安全等多領域探索更多務實合作路徑,提升內部凝聚力,共同應對來自外部的壓力,推動金磚機制持續向前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