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日本德仁天皇夫婦7月6日至13日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德仁天皇即位以來的第三次國事訪問。而且,據報道,在天皇夫婦今年的日程安排中,前往蒙古國是他們的唯一一次出國訪問。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的“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剛剛過去,日本為何會選擇在這個特殊歷史節點走近蒙古國?
自上世紀70年代起,“天皇外交”就成為日本戰后外交體系的重要環節。這種以天皇為主體進行的外事活動,逐漸演化出一種以祭拜亡魂為內容的特殊范式。以前,明仁天皇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每逢十周年紀念日之際,會以所謂“慰靈”的名義到日本東京以外進行視察。這種環節后來滲透到天皇的外交活動中。2009年,明仁天皇夫婦在出訪加拿大途經夏威夷期間,曾到葬有珍珠港事件戰歿者的美國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獻花。2016年,明仁天皇在訪問菲律賓期間,向日本政府建造的“菲島戰歿者之墓”獻花。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這本應是日本深刻反思歷史、汲取教訓的重要契機。然而,7月8日,天皇夫婦在烏蘭巴托郊區向“日軍戰俘紀念碑”獻花。二戰結束后,上萬名日本戰俘被蘇聯轉移至蒙古國,其中超過1600人死于蒙古國。
回顧二戰,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無法估量的傷痛與損失。如今,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日方舉動無疑是對二戰受害國民眾情感的再度傷害,必然引起多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1995年的“村山談話”到2005年的“小泉談話”,再到2015年的“安倍談話”,反映出日本官方圍繞歷史問題的總體立場不斷倒退。此次天皇在蒙古國進行所謂“慰靈”活動,可以被視為日本對二戰錯誤歷史敘事的延續,即聚焦本國受害者視角,回避加害者責任。這種將加害者與受害者混為一談的行為,是對歷史正義的漠視,也讓亞洲鄰國對其和平承諾更添疑慮。
此外,還要注意到,在“自由開放的印太”愿景下,日本對于發展同蒙古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系,保持著大體一致的步調。德仁天皇即位后首次國事訪問的國家是印尼,而石破茂就任后也有相同的首訪安排。去年8月,時任首相岸田文雄原本計劃訪蒙,但因國內地震預警取消行程。日本一直依托官方發展援助(ODA),向蒙古國提供支持,也將蒙古國拉入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OSA)的框架之內,向其提供對空雷達裝備。2022年,雙方升級為“致力于和平與繁榮的特別戰略伙伴關系”,并制定出相應的十年行動規劃,日蒙計劃圍繞政治與安全、經貿投資、公民交流及全球問題四個主要領域展開合作。概而言之,日本政府希望借助天皇在日本外交中的獨特和靈活作用,展示對蒙古國的重視,繼續提升日本在該地區的戰略存在感,進而加緊在全球構建“志同道合”的關系,最大限度發揮“中間力量”對華的牽制效應。
不可否認,日本天皇訪蒙所帶來的外交互動,會帶動蒙日兩國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但其行程的部分內容迎合了日本國內的歷史修正主義思潮。外界應警惕日本利用皇室外交包裝歷史修正主義的傾向。(作者是內蒙古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所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