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北京開幕,來的都是些有分量的人物: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金星煥……
甚至連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都現身了,表達了個核心觀點:中日韓該團結了。
別看這是個非官方論壇,規模卻一點都不含糊:400多個外國前政要、駐華使節、學者齊聚一堂。
歐美吵成一鍋粥,特朗普“2.0版”把老盟友們都逼急了
這事得從今年歐美關系的這根“裂縫”說起。
別看表面上歐美還端著“老朋友”的架子,實際上這幾年,歐洲對美國的不滿越積越多。最新的例子,就是特朗普那一派又開始嚷嚷要對歐洲揮舞關稅大棒。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的警告話音還在耳邊——“如果美國真這么干,咱們也不客氣”。
有意思的是,益普索剛出的那份民調狠狠戳中了華盛頓的痛點:
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中國的形象在不少受訪者眼里已經超過了美國,特別是在歐洲那些傳統盟友里,美國的聲譽正在往下掉。
很多人可能會問:歐洲人真的會舍得跟美國撕破臉?
清華這場論壇上,中國前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就說得挺明白:歐洲不少國家其實心里還對美歐關系抱著點幻想,但現實是歐美同盟已經出現裂縫,尤其在特朗普“二進宮”這事變得越來越可能的時候。90天的貿易緩沖期眼看就要到期,歐美這場“關稅戰”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會真刀真槍打起來。
一邊是美國逼著打關稅牌,一邊是亞洲老鄰居坐在一塊兒
歐美這點事,亞洲看在眼里,心里也不平靜。
鳩山由紀夫這次在論壇上沒繞彎子,他直接挑明:日本過去總覺得跟著美國走最省事,可現在必須重新思考對華戰略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
其實自從美國在全球推行“安全泛化”這張牌,動不動就拿“國家安全”當借口搞經貿封鎖,各國吃過的虧都不止一次了。崔天凱在會上也點出來了——把正常的經貿、科技、文化交流都政治化,安全概念被扭曲到什么程度?最后吃虧的還是發展中國家。
有時候,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團結。
日本眼下正是2025年中日韓合作機制的輪值主席國。鳩山由紀夫話說得很直白:日韓要想長久過得舒坦,就得學會擺脫美國的影響,和中國好好把這塊大蛋糕做大。你可能沒意識到,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總量加起來占全球差不多25%——這比整個歐盟還要大一塊。可惜這塊蛋糕老是被政治因素攪得不好切。
“拼多多”式抱團
不僅僅是日本開始覺醒,別看新加坡個頭小,動向卻很有代表性。
前外長楊榮文在論壇上說得很坦白:特朗普那一套充滿了不確定性,連歐洲人都怕,他建議中國在這個節點上,得靈活點,趁機會改善跟一些美國盟友的關系。
剛剛過去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新加坡新任總理黃循財就來中國露了個臉,釋放的信號再明顯不過了——新加坡打算和中國在區域合作上繼續加碼。
連印度都遞來了橄欖枝。
這次論壇上,印度駐華大使羅國棟說,印度支持中國主辦2025年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背后還提了一嘴:去年金磚峰會上,印度和中國領導人就這個事還達成了共識。看似一句客套話,放到當前中印微妙的關系里看,可不是一句空話。
再說韓國,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金星煥出席論壇時沒說太多場面話,但從他頻繁和各國嘉賓私下交流的安排來看,韓國現在也在給自己找新的“安全感”。
畢竟對韓國來說,夾在中美博弈之間真不輕松,選邊站的代價誰都清楚。
這場論壇有個關鍵詞特別打動我:“泛安全化”。
什么叫“泛安全化”?就是本來是經濟賬、貿易賬、科技賬的事兒,全被某些國家生拉硬拽成了安全問題,結果誰都不好過。
崔天凱在會上的那段話挺直白:
現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把正常的交流變成了“安全問題”,可誰來管被邊緣化的發展中國家?
說白了,美國把全球供應鏈搞得七零八落,歐洲被迫跟著買單,亞洲這邊呢,倒成了“避風港”——你不想跟美國吵,就得想辦法自救。
鳩山由紀夫提到的方案很接地氣:
日本可以考慮加入亞投行,跟中國企業在第三國聯手搞基建項目,甚至在面對美國關稅戰時,要懂得“短期別硬剛,長期得分散風險”。這種漸進式策略,說白了,就是給自己留條后路。
再說說那份益普索的民調,真挺有意思。
在歐洲和中東,美國形象下滑最明顯。為什么?因為歐洲人這幾年對美國這位“老大哥”有點心涼了:當你需要安全保護傘時,美國總是第一時間跳出來“收保護費”,可真有麻煩,美國又優先保護自己。就在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萬斯公開指責歐洲自己內部問題一堆,意思是歐洲應該為防務投入更多錢。這話把歐洲不少領導人氣得不輕,轉頭歐洲議會里“要加強戰略自主”的聲音就更大了。
對比之下,中國這邊沒喊啥口號,但中歐之間的貿易額卻蹭蹭往上漲——2025年中歐貿易額預計突破8000億美元,中國連續多年都是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國,這不是喊出來的,是一船船貨、一單單生意做出來的。
這屆世界和平論壇還有個變化挺有意思——全球南方國家參與度明顯提升,來自非洲、東南亞甚至南美的學者,都在討論怎么在大國博弈里活得更穩當。
比如,這次越南學者首次在論壇上參與了東亞經濟合作的討論,算是個小突破。
誰都清楚,越南在中美之間小心翼翼地找平衡,但隨著美國對亞洲供應鏈的干預越來越多,越南自己心里也明白,單靠美國拉攏,不保險。
這股“全球南方”的抱團勁兒,放到論壇的現場就能感受到——
議題更務實了,大家不再空談“和平友好”,更多是討論怎么用合作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說回中日韓,鳩山由紀夫那句“該團結了”,真不是一句空話。
前幾年,日韓跟中國隔三岔五鬧點矛盾,什么歷史問題、領土爭議、貿易摩擦……小矛盾加起來,三國合作的好局面總被攪黃。
但現在風向變了。
美國的政策把日韓也逼得明白過來:如果老想著靠美國兜底,遲早得吃苦頭。與其等著別人給你安全,不如自己把后院搞穩。
有人問,這種“團結”能走多遠?
別忘了,中日韓三國是典型的互補型經濟體,中國有完整的制造業鏈,日韓在高端科技、零部件上優勢明顯,真要是把各自的資源用好,別說保住在全球產業鏈里的位置,還能繼續引領一些新興領域。
關鍵在于,三國需要更多耐心,得有智慧管控分歧,也得有勇氣去跟那些外部壓力“掰手腕”。
光靠喊口號沒用,得把合作做細做深。
這屆世界和平論壇算是一面鏡子,把當前這盤大棋映得明明白白:
特朗普急了,歐美的“鐵哥們”也快撕破臉了;亞洲這邊呢,越來越多國家在盤算,怎么才能少被拉下水,多分點好處。這不是簡單的“你幫我、我幫你”,而是一種在大國博弈里自我修復的能力。
鳩山由紀夫說中日韓該團結了,這話聽著像老生常談,可換個角度看,有時候最簡單的道理最難做到。
風高浪急的時候,誰都想找塊安全的木板抱著。這塊木板是什么?是彼此之間愿意換位思考,是用好現有的合作機制,是面對外部壓力時少點算計多點真心。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靠某個“老大”單方面撐起來的,而是靠一場場像世界和平論壇這樣的對話,一次次危機里的試探和磨合,一點點把裂縫填平。
路還長,局也難,但走在一塊兒,總比自己一個人扛著,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