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NBA自由市場尚未正式開啟,開拓者就官宣和首發中鋒艾頓達成合約買斷協議。
對于這則消息屬實有些意外,雖然艾頓近幾年在走下坡路,但他好歹是2018年狀元郎,也是開拓者陣中薪資前三的核心之一。這樣一位仍處于巔峰年齡的潛力中鋒,最終以買斷方式離隊,確實有些令人錯愕。
回看艾頓上賽季的表現,雖然因小腿傷勢僅出賽40場,但還是打出了14.4分10.2籃板1.6助攻1蓋帽的場均數據。如果僅僅從個人數據判斷,他顯然還具備一定價值,但問題在于,在這些數據背后,伴隨而來的是高達3560萬的年薪,以及過去兩年逐漸退步的比賽影響力,以及重建球隊繼續清理的薪資壓力,種種問題之下,導致艾頓的存在逐漸從資產變成了負累。
作為被買斷的球員,對于球隊而言,等同于自掏腰包賠錢送人,任何換隊籌碼都換不到;對于球員而言,這意味著合約價值和個人形象雙滑坡,對于球員未來職業道路的打擊極大,也正是因為買斷代價太大,通常是球隊和球員雙方都完全撐不下去時才會選擇這個方式。
而艾頓如今的局面,顯然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問題?開拓者為什么寧愿自損也要和艾頓切割呢?這位昔日狀元又為什么會落到如此境地呢?
時間拉回到2018年選秀大會,每屆選秀總有大年和小年之分,而艾頓所屬那年,從長遠角度來看,其實還是比較接近選秀小年的。雖然當年也有東契奇、特雷楊等未來球星級球員,但在當時來看,前一年有話題熱度拉滿球哥鮑爾,狀元熱門塔圖姆;而后一年則是熱度更高的胖虎錫安。
從這個視角來看,手握狀元簽的太陽在當時的陣容需求下選擇艾頓,看起來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
但也正是這份理所當然,為未來埋下了爭議種子。艾頓頂著狀元頭銜進入聯盟后,外界對他的期待隨著太陽的爭冠路線也在逐漸上升,球迷們并不僅僅希望他成為一位合格首發,更多的是希望他能成長為全明星級別的核心,成為太陽內線新王牌;但從現實來看,這樣的期待或許從一開始就高估他了。
從新秀賽季來看,艾頓的確展現出了狀元該有的穩定,每個賽季的數據都維持在場均16分10籃板上下,攻防兩端都具備穩定水平,特別是擁有不錯的中距離手感和籃板意識,以當時來看,說他是聯盟最穩定的兩雙機器也絕對不為過。
他不是那種一場狂砍40分、第二場就個位數的波動型球員,更多時候,他更像是一臺設定好的內線機器,低調的完成常規任務。
但NBA畢竟是一個不斷演變的聯盟,當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把內線功能轉型為多功能側翼時,當防守強度和進攻空間開始變成進攻端優先選擇時,艾頓這種中規中矩的內線就開始有些格格不入了。
太陽在布克和保羅帶領下迎來巔峰時刻,而艾頓雖然也在球隊殺入總決賽路上發揮價值,但始終沒有能突破輔助球員定位。他的技術雖然不錯,但沒有約基奇那樣的組織視野,也沒有恩比德那樣的殺傷能力,他的防守移動速度不快,在面對大量擋拆和外圍轉換中經常處于下風,進攻端常常隱身,籃下強硬又不夠,求勝欲望越來越被質疑,諸多問題下,球隊和球迷對他的信心也在慢慢被消磨殆盡。
當太陽交易來杜蘭特,球隊戰術重心逐步轉移到側翼時,艾頓在體系中的角色越來越小。當然,此前他也從未成為真正的戰術核心,當時的他看起來還不像是問題球員,但也不是球隊想要的答案。也正因為如此,一旦薪資期到,球隊面對戰術重構,艾頓開始從必要變得可有可無,命運的天平也在逐漸傾斜。
艾頓最終在2023年休賽季被打包送往開拓者,成為利拉德交易中的籌碼,相比于太陽,開拓者是一支重建球隊,擁有年輕探花亨德森和夏普等潛力新星。而在加盟新球隊之后,艾頓也對著媒體發表聲明,期待自己能在開拓者擔任領袖,但現實遠遠比預期還要殘酷得多。
在波特蘭第一年,艾頓打出場均14.4分10.2籃板,數據看似不差,實際卻并未展現出球隊資深球員的領袖姿態。防守端忽好忽壞,進攻選擇保守,在場也很難打出主導比賽的價值,再加上傷勢困擾,導致他的出場時間不斷減少。
與此同時,球隊逐漸堆滿中鋒輪換,從去年選中的克林根,到今年的楊翰森,年輕球員的成長讓球隊必須做出取舍,而薪資高昂的艾頓,很顯然已經不在未來計劃之內了。
最終開拓者選擇和艾頓買斷剩余一年超過3560萬的合約,既為了釋放薪資空間加快重建,也是向外界釋放信號,他們對于艾頓不再期待,也不認為他值得繼續在隊中占據名額。
這樣的做法很殘酷,但這就是NBA的現實,從球隊角度來說,選擇放手或許更實際,畢竟對于已經連續四年無緣季后賽的開拓者而言,他們現階段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根據多家媒體報道,這次的買斷選擇其實是艾頓自己和他的經紀團隊主動提出來的,他們之所以選擇提前結束合約,就是為了趕在自由市場開啟前率先掌握主動權,尋找一支具備競爭力的球隊加盟。在26歲的年紀,艾頓不愿在重建球隊中蹉跎時間,他渴望進入真正有爭冠實力的球隊,重新證明自己,重塑職業生涯方向。
但問題是,在競爭逐漸激烈、對中鋒要求越來越全能的當代NBA,艾頓的進化速度顯然趕不上聯盟節奏。以投射能力為例,他在2024–25賽季也曾試圖開發射程潛力,重點增加三分出手數,但命中率卻依舊不夠看。
即便如此,但市場上對他感興趣的球隊還是不在少數,諸如內線人手不足的湖人、禁區深度欠缺的勇士和快船之類,一度都可能是他的潛在下家。最終他選擇和湖人簽下兩年1660萬合約,第一年810萬,第二年850萬,包含球員選項。
回顧這一路,艾頓之所以從狀元秀淪為買斷球員,這足以看出聯盟的參考生態,以及不斷進化的現實,在當年選秀報告中,一度球探評價他為下一個大衛-羅賓遜,但現實來看,他更像是現代籃球轉型過程中的犧牲品,一個身材足夠卻技能不夠出色、穩定卻缺乏積極性的角色型中鋒。
回看NBA歷史上,從來不欠缺逆襲故事,霍華德曾在湖人找回第二春,威金斯也在被放棄之后在灣區找回高光,至于艾頓,他能否成為下一個翻身的案例,就看他自己了。雖然又一次被放棄,但至少他還有機會,證明自己不是一位水貨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