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記者朱虹 實習生王雨欣
7月8日,“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西昌專場新聞發布會在四川新聞發布廳舉行。會場外,西昌設了一個展區,農特產品、文創非遺、工業制品琳瑯滿目。現場,西昌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楊川興致勃勃地當起了“講解員”,用樸實真誠的話語推介家鄉好物。
“嘗嘗這個綠色的,別看顏色淺,幾乎是純甜。”楊川拿起幾顆綠色小番茄遞給眾人,話語里滿是自豪,“西昌1500米的海拔、18攝氏度的年平均氣溫,加上晝夜溫差大,種出的水果自帶‘糖心’。我的北京、上海朋友吃了都說‘嘴刁了’,別的地方的總覺得差點意思。”除了有機番茄,陽光玫瑰葡萄也整齊陳列。目前,陽光玫瑰雖未大量上市,“提前批”已甜得讓人回味。
旁邊的苦蕎制品展臺前,楊川拿起一包苦蕎面,笑著說:“這可是好東西,我吃了2年,‘三高’都穩了,渾身特別清爽。”從苦蕎面到高纖燕麥,來自西昌的這些高原作物通過深加工成為健康食品,既保留了原生態優勢,又提升了附加值。
楊川興現場推介家鄉好物。實習生 王雨欣攝
在工業加工產品展臺,鈦制鍋具、橄欖油洗護用品也吸引了不少目光。“這口鈦鍋是‘健康金屬’做的,給孩子做飯特別安心。”楊川掂了掂鍋身說,西昌的釩鈦產業不止產鋼鐵,更延伸到了民生領域,“以前鈦制品不好看,現在實用又美觀,這就是‘3+1’現代工業體系的‘巧思’。”旁邊的橄欖油也沒被忽視,低溫冷榨的產品旁標注著“可直接飲用”,他補充道:“我們涼山的海拔和溫度適合種橄欖,這油拌菜、晨飲都好,也有女孩子用它當護手霜。”
在非遺文創展臺,陸海空間衛星模型與農特產品相映成趣。“這顆衛星預計今年就要發射,西部商業航天港的‘元年’就看它了!”楊川指著模型表示,西昌不僅有“田間的甜”,更有“太空的夢”,衛星制造、火箭工廠與田間地頭的作物共同勾勒出“傳統與未來共生”的圖景。
“我們還養兩種蟲。”角落里,蟾蜍與蟑螂加工產品的展臺別具一格。楊川指著展品介紹,“這中華大蟾蜍,一年能創造7億元產值,華潤三九在我們這里也建有產業基地。”他進一步解釋到,西昌不僅善用自然稟賦,更善于將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以另一種蟲——蟑螂為原料研發的康復新液,在口腔潰瘍、燙傷治療等領域效果顯著,“這些小蟲,如今成了帶動老鄉增收的‘致富寶’。”
從甜進心里的水果到飛向太空的衛星,從高原作物到鈦制新品,這個展區里的每一件實物,都是西昌“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生動注腳。正如楊川所說:“涼山是聚寶盆,西昌就是這盆子的底。好東西要讓更多人知道,歡迎所有人到西昌去看看、嘗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