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說他21歲的時候想吃想愛,想變成天上的云。
放到咱現在人身上,愛是懷疑,云太飄渺;
就剩下吃,唯一唾手可得的口腹之欲。
互聯網擅長造詞,也有著廣袤的傳播土壤。
于是,我們形容美食,也有了特定的流行詞。
從“絕絕子”到“yyds”再到“寶寶輔食”“好吃到跺jiojio”,樂此不疲。
最近,互聯網又開始把美食叫做“新妻子”;
一場當代人的“新妻子”共享,正病毒式傳播。
新妻子正在成為美食代名詞。
“我將擁護這成為我的新妻子”;
“我武漢的新妻子出現了”;
“封為新妻子,留牌子”。
知道的這是互聯網美食新名詞;
不知道的以為四大爺轉世從棺材板兒坐起來翻牌子。
沒人知道第一個使用“新妻子”的人是誰?
但如今已在探店博主和各大商家平臺上廣泛使用。
一打開美食推薦帖子就是“新妻子”閃現。
趙麗蓉老師生動地形容食物是“蘿卜開會”,到咱這兒變成了“新妻子聚會”。
人人口中喊著不婚不戀,結果一上網開始“大紅燈籠高高掛”,娶“四房姨太太”都算少的。
“新妻子,免費送”也成了很多店家引流的標題;
看來真是找了個有網感的新媒體運營,能在第一時間就用上這種讓人生理不適的爛梗。
為啥生理不適?
“妻子”原本是指有法定關系的配偶;
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卻成了隨地大小用的食物代名詞;
人和食物的界限在此時變得倒反天罡、本末倒置。
以前頂多形容人“寶寶,你是一塊兒香香軟軟的小蛋糕”。
現在變成了對人物化,對女性物化;
甚至還自覺俏皮、可愛、時尚、有所謂的網感。
關于“食物與女性”之間的修辭,從未停止。
比如在開榴蓮時,很多人會管這一行為叫做“生了個大胖小子”;
甚至還把開熟榴蓮叫做“順產”,特別用力開的叫做“刨腹產”。
用女性的生產活動代指開食物這一行為;
本質上忽略了女性生產過程的艱辛,是對女性的不尊重。
遇到食物壞了、鼓了、牛奶漲袋了;
也有人會說“它只是懷孕了,要下小牛奶了”。
幾年前我們喊著中文已死,但現如今發現中文不是死了;
是借尸還魂,徹底癲了,林正英來了都得嚇哆嗦。
關于食物的隱喻,似乎總與女性相關聯。
比如老舊派中會把對女性性騷擾的行為之一,叫做“吃豆腐”;
再比如當我們形容一道食物的口味時,總會提起“媽媽的味道”。
而在傳統敘事中對女性的要求,也經常會使用“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如今,當美食被擬人化成“新妻子”。
似乎一切更加讓人不適。
“升官發財死老婆”是糟粕觀念中中年男人的三件喜事。
而當我們對食物冠以“新”妻子之稱時,更強化了“舊”妻可以被隨意丟棄,而擁有新妻總是喜事的觀念。
有人可能覺得不過就是一句網絡用語,在今天,我們大肆去剖析,會不會過于敏感?
我想說,這種敏感,還不夠。
“新妻子”并不是一句無關痛癢的網絡調侃;
它將食物作為一種投射,背后卻是失衡的權力結構。
第一層失衡,是食物與女性之間非同類的相比。
評價美食,往往我們會提及色香味;
而之所以用食物物化女性,也正是因為它將女性的“姿色、氣味、可食用”等老舊觀念特點與食物相匹配。
甚至將吃美食能供人開心的情緒點與女性氣質相結合;
食物能滿足口腹之欲,而潛意識他們也將女性作為了可食用的菜肴。
這不僅是對女性本身的客體化,也是對女性價值的誤讀。
當姿色、氣味、是否能讓人開心,成了衡量女性價值的關鍵因素;
這也潛移默化地將女性代入服務性與可被消費的他者視角。
而似乎女性一旦丟失了姿色等氣質,就會從新變成舊,隨之被拋在腦后。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
將食物擬人成“新妻子”,本身就是在“造就”女人。
讓女人回到客體化的地位。
第二層失衡,是與食物相關的長久性別固化色彩。
丈夫可以去喝幾瓶啤酒,妻子卻永遠要作為背景板在熬粥。
這是與食物、廚房相勾連的固化性別觀念。
過去,“廚房”似乎成了女性的天然領地。
一個“完美妻子”“完美媽媽”的形象必定是要燒得一手好菜;
甚至“媽媽的味道”“女友的早餐”還必須有些溫情的味道。
同樣是身在廚房勞動,男性可以選擇廚師作為職業,甚至有古早廣告詞“姐,遇到某東方廚師就嫁了吧”。
男性會做美食成了一種優秀品質,收到的評價是專業、卓越;
而女性與廚房長期的捆綁,承受了本不該有的性別期待,似乎總是理所應當。
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看似很小,背后卻是長久以來對女性的語言暴力。
甚至很多時候,當這種“暴力”發生時,我們不敏感,便不自知;
以至于讓這種語言暴力,成了一以貫之的習慣。
比如如今在互聯網上使用“新妻子”這一詞的,其中有很多本身就是女性。
我不理解,讓食物的還給食物,讓女性屬于自己,這不好嗎?
當不了汪曾祺這類的美食評論家,客觀評價食物的味道,這很難嗎?
“出走”是這兩年女性敘事的關鍵詞之一;
也是千百年來女性掙脫的起始點。
從娜拉的出走到蘇敏的出走;
都是在掙脫“完美妻子“這一符號。
而文學也好,活生生的個體也罷;
她們好不容易掙脫的枷鎖,又總是,一次次的,在“新妻子“這類的傳播中回旋。
今天,我們討論中女時代,很多女導演女演員上桌了;
我們聆聽脫口秀的舞臺上,很多女性表演者上桌了;
那么在這一事件中;
女性的上桌,就從在廚房、在食物中下桌開始。
作者 / 小 紅
編輯 / 奇 妙
設計 / Jane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
后臺回復“加群”,進入讀者粉絲群
可以上桌
也能下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