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埃及空軍首次公開承認:2020年取消采購俄羅斯蘇-35戰斗機的決定,不僅受美國《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壓力影響,該機型在雷達、電子戰和動力系統上的嚴重技術缺陷更是關鍵因素。這份罕見的官方評估揭示,蘇-35難以滿足埃及應對現代地區威脅的核心需求。
原定于2018年簽署的20億美元合同將交付24架蘇-35,曾是俄羅斯在中東市場的重要勝利。然而埃及在接收前終止交易,隨著技術細節的披露,蘇-35的國際前景愈發黯淡。
▲蘇-35
蘇-35(北約代號“側衛-E”)主打高機動性與遠程空戰能力,標配“雪豹-E”被動相控陣雷達與兩臺AL-41F1S發動機,理論上能與F-15、“陣風”等西方機型對抗。然而,埃及方面的技術審查指出,該機多個核心系統存在明顯缺陷。
首先就是電子戰系統薄弱, 面對中東地區以色列、土耳其等國部署的高端電子戰裝備,蘇-35的干擾與對抗能力不足,戰場生存率堪憂。
其次雷達技術也不算先進: 其“雪豹-E”被動相控陣雷達仍基于老舊砷化鎵技術,在抗干擾、識別精度和探測距離上,遠落后于西方F-35、“陣風”戰機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歸根結底,現代先進戰機對高性能雷達、先進航電與電子戰系統的依賴日益加深。成熟的消費電子工業體系——尤其在核心半導體(如氮化鎵器件)、高效算法和精密制造方面的積累——已成為軍工技術躍進的重要支撐。中國等國在AESA雷達等關鍵領域的快速突破,一定程度上正得益于其龐大的民用電子產業鏈所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軍工要升級?先問問你家的芯片廠和電子廠給不給力!
▲蘇-35
對于主戰場在西奈半島的埃及空軍來說,強調“作戰自主性”,需依賴戰機自身的強大態勢感知與獨立決策能力。然而蘇-35的效能高度依賴預警機引導,其機載傳感器和任務系統在脫離體系支持時的獨立作戰效能有限,這與埃及的需求存在根本性矛盾。
盡管技術因素是決策主因,但美國CAATSA法案的制裁風險仍然是埃及必須考慮的。作為美國重要的地區盟友和主要軍事援助接受國(年均超10億美元),維持與美國的戰略關系至關重要。
▲陣風戰斗機
放棄蘇-35后,埃及空軍進一步確立了法國“陣風”的主力地位。目前54架已交付,未來可能繼續增購。“陣風”憑借其先進的航電、強大的武器載荷和成熟的保障體系,滿足了埃及對多功能戰機的需求。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的J-10C“猛龍”戰機正引起埃及空軍的濃厚興趣。在2025年5月的“文明之鷹”聯合演習中,埃及空軍首次與J-10C進行了實戰化交流。該機裝備先進AESA雷達和PL-15遠程空空導彈,以較高的性價比、良好的可維護性和不斷完善的作戰體系著稱。巴基斯坦空軍使用J-10CE應對印度“陣風”的積極評價,也增強了其吸引力。
▲埃及F16
埃及棄購蘇-35是對俄羅斯軍工出口的重大打擊。疊加印度、印尼退單及烏克蘭戰爭引發的生產困境,俄高端武器交付能力嚴重下滑。
俄羅斯寄望于第五代蘇-57挽回頹勢,但截至2025年其服役數量仍不足12架,短期內難以提振國際買家信心。
中東空軍力量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調整。中國以J-10C及未來的J-35為代表,憑借融合先進電子技術的“四代半++”戰機及背后強大的產業鏈支撐,正有力挑戰美俄傳統主導地位。法國在埃及保持傳統優勢,美國則通過制裁工具維系影響力。
對開羅而言,未來十年的核心課題是在美、法、中之間實現裝備來源多元化,同時有效應對F-35、先進無人機等新興威脅。蘇-35的黯然離場,不僅標志著俄式戰機時代在中東的式微,更凸顯了國家工業基礎——尤其是電子技術生態——對國防現代化的深層支撐作用。這場由技術實力、產業基礎與地緣博弈共同驅動的軍備變局,正悄然重塑中東天空的力量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