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時代,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那時候所有的企業都是公有制,人們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小到衣服和指甲刀,大到鋼鐵,機械,煤炭,這些基本由國營工廠來生產。
而“上崗”“下崗”這些詞在當年主要說的是那些國營工廠的工人,毛主席時代講究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工人階級在當時的政治地位非常高。
1997年,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國企不再是“鐵飯碗”大批工人紛紛下崗,生活一下子沒了著落。
此時,楊成武上將站了出來,他怒道:“讓工人自生自滅,我不同意。”
1997年,中國近3000多萬人下崗,原本捧著鐵飯碗的國企工人,一下子變成了失業中年人。
曾經國企工人是一種引以為傲的身份,也是福利待遇的保障,很多國企有自己的宿舍,學校,醫院等等,只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單位就會統一分房。
然而,進入90年代,面位市場化的競爭,產品失去了競爭力,在計劃經濟時代,國企根據國家的需求生產,產品不愁銷路,也不用考慮盈利。
但這讓工廠失去了投入在生產和研發的能力,而改革開放之后,大量產品涌入市場,利用快捷和豐富的營銷手段,迅速搶占了市場。
其次就是稅賦過高,在這些原因的共同推動下,國企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據統計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國企明虧,三分之一暗虧,只剩三分之一在盈利。
“下崗潮”對當時40歲以上技能單一的工人群體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很多國企工人下崗后,不得已成為公廁清潔工,澡堂搓澡工,人力車夫,街頭小販。
此時的楊成武上將已經退休,1997年,楊成武走訪調研,他發現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下崗潮正將數百萬產業工人推向生存的困境。
他了解到“下崗潮”后,對促老協會的領導說:“讓工人自生自滅,我心里不同意啊!”
他通過內部座談會,調研報告等方式,向決策層強調保障下崗職工基本權益的緊迫性。
楊成武上將一直如此,他不僅僅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更是有著赤子之心,有兒女情長,與平凡人一樣擁有淳樸熾熱的情懷。
楊成武上將出生在福建省長汀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楊成武家境貧寒,六歲時,父親為了讓這個唯一的兒子上學,整天泡在造紙坊造紙。
冬天沒有衣服防寒,父親就用紙纏裹在身上取暖,家里什么都賣了,學費錢還是湊不夠,父親不得已去找同樣窮得叮當響的兄弟想辦法,才使楊成武圓了上學的夢。
他6歲開始在村里念私塾,9歲從私塾轉到小學,后來轉入長汀縣第一小學,畢業后考進長汀省立第七中學,在這里,開始接觸洶涌澎湃的革命浪潮。
在革命戰爭年代,楊成武參加過紅軍歷次反“圍剿”斗爭,在長征中,率部搶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屢建奇功。
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指揮或參與許多著名的戰役戰斗,多次創造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楊成武先后任天津警備司令員,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華北軍區參謀長等職位。
抗美援朝時,在冰天雪地的朝鮮,他指揮了“三八”線秋防御戰,粉碎了美李軍以及聯合國軍部隊各種進攻二十余次,榮獲朝鮮一級獨立勛章,多次受到金日成元帥的接見。
楊成武退居一線后,時刻關心著家鄉閩西的脫貧致富的工作和老區的建設發展。
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紅四軍三次入閩創建革命根據地,當年十萬閩西兒女踴躍參加紅軍鬧革命,涌現了著名的“才溪模范鄉”。
紅軍長征后,閩西是南方八省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主要根據地,閩西人民堅持革命斗爭長達20多年,被譽為“紅旗不倒”。
他多次指出,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搞上去,要繼承和發揚當年老區人民自力更生,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發揚精神,奮起直追。”
楊成武不顧80多歲的高齡,親自回家鄉調研,每次回來都要深入了解企業生產和建設情況,同時盡其所能為閩西工業的發展牽線搭橋,提供幫助。
也是在楊成武的關心下,閩西人民的收入提高了,生產也發展起來了,楊成武的真情實意,給正在抗洪救災的閩西人民極大的鼓舞。
退休后的楊成武也非常重視宣傳工作,多次強調宣傳在老區建設中的重要性。
1993年10月,剛任中國老促會會長的楊成武在“中國老區經濟建設研討會”開幕式長得發言中,大聲呼吁新聞界要宣傳老區。
他說:“建設老區,沒有新聞單位的宣傳是不行的,為表示謝意,我向新聞單位的同志們敬禮。”
說著,楊成武站起來,向在場的新聞工作者緩緩敬禮,場面十分感人。
此時正值全國各地改革開放,國企面臨調整,許多工人下崗,楊成武關心下崗工人,盡量幫助解決難題。
在楊成武的推動下,1998年政府啟動“再就業工程”,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累計培訓下崗職工1900萬人次。
這位老將軍心系人民,卻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楊成武和妻子趙志珍共同孕育了10個孩子,其中六個都是出生在戰爭年代,生下來只好托付給地方的老百姓代養。
但是,這些孩子有的因為饑寒交迫夭折,有的因為病魔和惡劣環境,最后卻只留下了三個孩子。
楊成武只能安慰妻子說:“志珍,保重自己的身體要緊,我們還有三個孩子,都需要你來照顧啊!”
然而三個孩子都憑借自己的努力學有所成,楊成武不但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嚴格,對祖國年輕的下一代也傾注滿懷的希望。
他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概括為六字:“有養,有樂,有為”,即養好身體,精神愉快,暮年獻余熱,為社會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楊成武2004年去世,享年90歲,追悼會上,不少下崗工人去送他,覺得這這位老將軍是真心為他們辦事,說話,斯人已逝,風范長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