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遠房親戚的女兒今年高考,前幾天和她聊天的時候,她給我算了一筆賬,說高考后的這個暑假,保守估計,她至少要支出3萬:
電腦+手機,1.5萬;考駕照,5000;旅游,5000;同學聚會零花錢,5000……
都說孩子是四腳吞金獸,真是一點也不夸張啊。
小點的娃,要上培訓班,要看眼睛、看牙齒,可能還要想方設法增高,處處是花錢的地方;好不容易孩子成年了,高中畢業了,家長的錢包還要遭受猛烈“暴擊”。
上網一搜發現,所謂“畢業三件套”,已經成為了常態,而且一年比一年卷,過去是三件套,現在已經是五件套六件套了,水漲船高,金額無上限。
有2.5萬的。
有4萬的。
還有8萬的。
主要集中在購買電子產品、旅游、近視手術、駕照、醫美、買衣服等方面。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咬咬牙也能滿足孩子,可對那些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就左右為難了:不買吧,覺得虧欠了孩子;買吧,又實在沒辦法短時間內掏出一大筆錢。
某紅書上,有個女孩列了一個購物清單,蘋果手機加各種化妝品,總計差不多一萬元,被家長拒絕了。
她傷心地發帖哭訴:查完分數才知道家里一萬塊錢都拿不出。
如火如荼的“高考后經濟”,和家長孩子各自的委屈,甚至引發了一輪關于“什么是恩”的討論,有人言之鑿鑿地說:生養都不是恩,兜底和托舉才是。
言外之意就是,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托舉和兜底,就別怪孩子控訴父母“失敗”。
這樣的言論,無疑會讓做父母的感到寒心,但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思考:孩子為什么會這么想?到底什么才是托舉和兜底?
高考結束后不久,桂林一個本地社交平臺上,有名網友發了一則帖子:娃娃考了個三本,要2萬買畢業三件套,該買還是不該買?
這名網友說,他一個朋友的孩子,估分大概率會上三本,成績還沒出,就向朋友要2萬塊錢買三件套。
朋友大吐苦水,說孩子要是真上了三本,每年的學費就是一大筆,綜合算下來每月支出超過5000元,已經超出了桂林市的平均工資水平。現在還沒去上大學,開口又是2萬,他真的負擔不起。
網友給朋友出主意,說2萬還是存著交學費吧,孩子都滿18歲了,想要新手機新電腦,大可以自己想辦法掙,父母又不是提款機。
這則帖子引發了激烈討論,大部分人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表示沒必要花那么多錢,一般家庭買一般的手機就可以了。
帖主在評論區回復,一般的手機電腦,朋友孩子早就有了,花2萬是為了升級。
這下網友們更是難以理解了,譴責帖主的朋友“沒有給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導致孩子對錢沒概念,覺得2萬塊錢輕飄飄的。
我太理解這些父母的糾結。說到底,“畢業X件套”本質上還是一種營銷策略,讓父母和孩子都落入了內卷陷阱中。
過去高考結束,帶孩子吃頓好吃的、買幾件新衣服,把生活必需用品配置齊全,就能讓父母孩子都喜笑顏開、其樂融融。
現在不行了。考場門口,就有家長高調地給孩子送上一束現金做成的花。
朋友圈里,充斥著曬最新款蘋果手機、iPad、出國旅游的照片,各方面都追求“頂級配置”,卷來卷去,將標準卷得無限高。
青少年天然喜歡和同齡人比較,見到別人曬這曬那,自然也會向父母提出同樣的要求。
他們年齡小、認知和閱歷有限,很難識破商家的消費陷阱,也無法感同身受父母賺錢的不易。
而那些對父母大喊大叫“1萬塊都拿不出來”“沒錢就別生我”的孩子,我們也不能痛罵一句“白眼狼”就了事。
當孩子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很可能,不止孩子病了,整個家庭都病了。
一是,孩子從小到大,都被一種物質上的匱乏感包圍,導致他們在某個契機到來的時候,產生一種“報復性補償”的心理。
精神分析師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闡述了這種心理:
如果一個兒童有某種生理缺陷或主觀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風格將傾向于補償或過度補償那種缺陷或自卑感。
家庭教育專家王立寧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她去北京的一家西點房買面包,排隊付款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走進來,媽媽不停地跟孩子強調:說好了進去就買一個面包,不許亂要東西啊。
結果男孩進去后,路過一個冷藏柜時,看到了一個很精致的紅絲絨蛋糕,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哀求媽媽說,他不要面包了,就要這塊蛋糕。那個媽媽伸頭看了一眼,驚呼:天哪,這么小一點要20多塊,都可以買一袋面粉了!你長了吃這個蛋糕的嘴了嗎?咱買不起!
男孩不愿走,媽媽就去付了一個面包的錢,使勁拖著他離開了。
王立寧說,那一刻,她很想對那個媽媽說一句話:你有本事帶孩子進來,你就有本事買給孩子吃。
從小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匱乏感,會讓孩子內心形成巨大的空洞,讓他們長大之后對物質有一種畸形的擁有欲。
第二是,家長給予了孩子充足的物質,但沒有給孩子充足的愛。
有些孩子從小衣食無憂,但每次只要一花錢,就會聽到來自父母的嘮叨:
“你看你花錢如流水,我一雙鞋穿了三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是為了你啊。”
導致孩子背負著沉重的負罪感,覺得是自己的存在拖累了父母。長此以往,孩子說出“沒錢就不要生我”,也不足為怪了。
再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個扎心問題:生養都不是恩,只有托舉和兜底才是恩?
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個“恩”字上。
“恩”意味著不平等,意味著一種自上而下的施舍,意味著期待回報。
父母和孩子之間,該講的不是恩,而是愛。
父母功利,孩子自然也會功利。相反,父母無條件的、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不圖回報的愛,才是給予孩子最大的財富。
現在說到托舉,好像都和物質、資源有關,得給孩子提供學區房、供孩子出國上名校、人脈廣闊,助力孩子實現階級躍升。
家長們一聽頭都大了,不僅要卷孩子,還得卷自己,父母的責任無限擴大、無邊無際。
但是,托舉和兜底,真的就只是物質的比拼嗎?當然不是,堆砌物質,無法承托住孩子的人生。
《是媽媽是女兒》里,黃圣依媽媽鄧傳理說的一段話,很發人深思。
她說:如果圣依想再進一步的話,她會力盡所能地幫助她;同時,如果市場環境不好,她想退后一步,她也會幫助她完成。
一旁的張泉靈點出了本質:媽媽這么要強的一個人,竟然接受女兒可以退,我覺得挺不容易的。
在我們一貫的印象中,鄧傳理對黃圣依要求很嚴格,希望女兒事事爭先,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意味著她允許女兒可進可退,無論如何,都可以回到她這個安全的避風港中。
這讓我想到之前熱播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主角金明婚禮上,爸爸寬植對她說的那句感人至深的話:
“如果出了問題不要硬撐,直接回來找我。”
金明一聽就哭了,因為這句話,她從小到大聽過無數遍。
第一天上學時,爸爸反復確認,她已經做好了上學的準備,然后告訴她:如果不喜歡就不要硬撐。
參加跑步比賽,爸爸擔憂地叮囑她注意事項,對她說:你不用得第一,不行就不要硬撐。
參加入學考試,金明信心滿滿,爸爸依然告訴她:如果你頭疼實在做不來,那就別硬撐了。
爸爸的話,讓金明心里既踏實又溫暖,她說,每次她走在鋼絲上,爸爸都在下面拿著網,就算她摔下去,爸爸也會接住她。
正因為知道父母都是她最堅強的后盾,金明成長得健康、快樂、自由、舒展,有敢于向任何人拍桌子的底氣。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鮑爾比在他的《安全基地:依戀關系的起源》一書中,重點闡釋了“安全基地”這個概念:
安全基地,是兒童、青少年或成人都可以反復離開這個基地去探索,并且在需要的時候返回。
擁有安全基地的孩子,也許不會出人頭地,也許沒有跨越階層,但他們會用最飽滿的熱情去擁抱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放棄自己。
所以,真正的托舉,不是對父母的壓榨,也不是對子女“挾恩圖報”,而是像呵護一株幼苗一樣,用愛去澆灌孩子。
允許孩子成為ta想成為的人,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任何事,ta都有退路可走,都有港灣可避。
讓孩子有底氣、有信心、有力量穩穩地立足于世間,就是最成功的托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