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
經(jīng)各地申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
組織評審
省政府日前批準同意
官窯山遺址等74處不可移動文物
為第九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
無錫有6處入選
無錫此次入選的6處不可移動文物分別為:云起樓及庭院、竹爐山房及石刻、張文貞公祠、倪云林祠、薛中丞祠、周濂溪祠。
(全部名單如下)
名單備注顯示,此次無錫新晉“省保”文物中,云起樓及庭院、竹爐山房及石刻增補至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寺廟園林”。
張文貞公祠、倪云林祠、薛中丞祠、周濂溪祠則是由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古鎮(zhèn)祠堂群”中劃出,單獨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讓我們一起走近
無錫新晉“省保”文物
云起樓及庭院
無錫惠山景區(qū)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有座依山而建的美麗樓閣,名叫“云起樓”。
云起樓原是惠山寺僧房,根據(jù)清代詩人姜宸英“山取騰踔如龍,樓取變化如云”之意,起名為“云起樓”。此樓據(jù)高而筑,是遠眺錫山風景的最佳觀賞點。
竹爐山房及石刻
提起惠山茶文化,那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標桿,其標志就是二泉水、竹茶爐和竹爐詩畫,尤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青睞。
竹爐文化的起源在無錫,根據(jù)《惠山聽松庵竹爐圖詠》所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惠山寺住持性海與潘克誠一起,請湖州竹工編制了一個煮茶的竹爐,外面編竹,里面填土,內(nèi)膽為銅柵,高33厘米,上圓下方,結(jié)構(gòu)精巧。
當時無錫的著名畫家王紱畫有《竹爐煮茶圖》并題詩,學士王達則為竹爐記序作詩,匯編成了珍貴的《竹爐畫卷》。至此數(shù)百年間,竹爐文化引起了百余位文人關注,他們一邊以此竹茶爐煮二泉水,烹佳茗,一邊作詩撰文,繪畫揮墨,歌吟贊美它。
而今,在竹爐山房還能感受到當時“竹爐文化”的盛況,清光緒年間的這一老建筑,堂壁嵌有王紱的《晴雨竹》,乾隆題詩的《竹爐煮茶圖》以及明清題記38方。其中王達的《竹爐記》《竹爐清詠序》以及王紱等五人題詩,均是明代原跡。乾隆御筆《竹爐煮茶圖》和歷次題詩,以及諸大臣的和詩,均是當時摹刻而成。竹爐山房石刻也在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
此外,還有張文貞公祠、倪云林祠、薛中丞祠、周濂溪祠四處祠堂入選。
張文貞公祠
張文貞公祠建于惠山古鎮(zhèn)下河塘10號,祀唐相張柬之,于民國元年所建。張柬之為唐襄州襄陽人,武周時因狄仁杰、姚崇薦引而升任宰相,主持政事;后趁武后病重迫其歸政,復中宗帝位,并因功升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
倪云林祠
倪云林先生祠至今矗立于惠山古鎮(zhèn)繡嶂街,整個祠堂里有多幅倪云林的山水作品,更有展現(xiàn)他性格的傳說軼事。園內(nèi)琴舫臨水、假山疊石,皆合其畫中清冷孤絕的哲思。
薛中丞祠
薛中丞祠位于無錫城西五里惠山古鎮(zhèn)核心區(qū)上河塘,建筑坐北朝南,面對京杭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祀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薛福辰。
祠建于清代末年,面闊三間半,三進。門間為樓式門頭,硬山頂觀音兜,下雙步檐、木門柵,上為樓廊、木欄,是典型的晚清風格。祠中有慈禧賜“人游霽月光風表,家在廉泉讓水間”聯(lián)。
周濂溪祠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位于無錫市惠山古鎮(zhèn)下河塘的光霽祠,又名濂溪周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是惠山祠堂群118座祠堂之一,享官祭,人文氣息十分濃厚。祀主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是我國理學的開山鼻祖,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編輯:張穎
校對:羅丹碩
責 編:蔚來
編審:祝建新
來源:綜合南京日報、惠山古鎮(zhèn)、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qū)、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