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北平城迎來了嶄新的開始,仿佛被新生的曙光籠罩。征集國徽圖案的消息像吹響了集結號,讓無數藝術家的熱情熊熊燃燒了?起來。
在清華營建系辦公室里,林徽因和梁思成鄭重地掛起了“國徽設計組”的牌子。一場意義非凡、關乎民族精神的創造活動自此悄然拉開了帷幕。
當各種設計草圖如雪片般紛紛送來時,林徽因的眼神卻漸漸變得嚴肅而深沉。
因為她發現許多設計方案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大量復雜、纏繞的花紋,這些花紋大多都是從清朝康熙、乾隆時期風格中借鑒而來的,因為很多設計者覺得這就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最好選擇。
為什么康乾時期的線條風格會這么流行?其實清朝滅亡也才30多年,宮廷工藝那種講究華麗裝飾的審美習慣還始終影響著大眾。
像景泰藍的精美掐絲、紫檀木上細膩的透雕花紋,還有瓷器上那些繁復的纏枝蓮花圖案,這些都是過去盛世時期富貴榮華的標志。
在那個年代很多人是沒有機會系統的學習藝術史,自然就會覺得這種復雜又華麗的風格就是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了。
一天,一張有著典型康乾風格的設計圖,被放在了林徽因的桌上。那圖紙上使用了層層疊疊的卷草紋樣,感覺像是無數個小草相互纏繞、層層堆疊在一起,還有細密如同編織出來的錦地圖案,精致得真讓人驚嘆,再加上那金碧輝煌的龍鳳呈祥圖案,更是顯得華麗無比!
設計者滿臉興奮地指著圖紙,向林徽因解釋道:“林先生,您看看,這樣顯得多有皇家的那種氣派呀!看上去高貴典雅。
林徽因緩緩伸出手指,輕輕劃過圖紙上那些繁復的渦旋紋路。她的眉頭卻漸漸緊鎖起來,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
然后她緩緩抬頭,望向窗外那片廣闊的天空,仿佛她的目光穿越了時空,看到了更遼闊的華夏大地。過了片刻,林徽因搖著頭堅定地說道:這個不行,用康乾那種線條風格不行!你怎么能用這樣的設計呢?
話音未落,室內突然寂靜無比,仿佛時間都在此刻靜止一樣。此時她的聲音清晰地響起,清脆且不容置疑的說道:去吧!你到霍去病的墓前好好看看。
那里是漢唐風格的線條!我鄭重地建議你,要運用漢唐時期那種獨特的線條風格!
在陜西興平,霍去病墓已靜靜地安臥了千年。這位年僅24歲就立下“封狼居胥”這一偉大功績的少年將軍,他的陵墓石刻沒有絲毫的華麗浮夸。
墓前有一尊“馬踏匈奴”的石像,高度僅有1.68米,用一整塊花崗巖雕刻而成。那戰馬高高昂起頭,馬蹄子下面是一個仰面掙扎的匈奴人。
馬的鬃毛、匈奴人的須發,都是用剛勁有力的直線和彎曲卻充滿力量的弧線刻畫出來,而呈現出磅礴的氣勢就已經迎面而來,讓人仿佛能看到當年戰場上的激烈場景。
還有伏虎石刻,虎身只用幾條大大的弧線勾勒出來,虎尾巴順著虎身的態勢卷曲著,虎口大張,那線條就像被刀劈斧砍出來的一樣。
明明只是靜靜地臥著,卻讓人覺得它體內積蓄著如同雷霆萬鈞一般的力量,隨時都會爆發出來。
這些石刻并不刻意追求細節上的逼真,而是用最簡潔的輪廓和最有力的線條,刻畫出了漢朝氣吞山河的雄渾氣勢。
這就是林徽因所說的漢唐線條,它的簡約展現的廣闊蒼茫,它的莊重就像未央宮的基石一樣沉穩,它的剛健好似衛青率領的鐵騎那般威武,這種藝術風格去掉了繁雜的部分,直接抓住了精髓,在簡潔之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感。
當林徽因躺在病床上,仔細查看國徽的設計草圖時,其實她心里就有個堅持的標準,那就是漢唐時期那種大氣磅礴、簡潔有力的風格。
有一次,學生提交的天安門城樓設計圖中,斗拱部分太過復雜精致,她馬上就提出意見:把這些瑣碎的小裝飾都去掉,保留漢代闕樓那種沉穩而莊嚴的外形!
還有一次,麥穗的設計初稿看起來細長柔弱,她要求:要如漢畫像石上的五谷圖,飽滿如大地恩賜!
中南海會場,清華與美院的兩幅設計高高的懸掛著。朱暢中目光在評委們嚴肅的面孔間巡看著。總理親自來到現場,氣氛更加凝重。
他駐足在?圖案前停留了一會兒,忽然向地質學家李四光輕聲詢問:李先生以為如何?
李四光沉吟了片刻,指向清華的設計稿,他?說道?:這圖氣魄雄渾特色鮮明。多數委員最終也傾向清華方案。
總理向四周看了看說道:好,我也投清華一票。
當總理問及梁思成先生是否到場時,張奚若回復道:梁先生和林先生都生病了,這次是清華小組的秘書參加。朱暢中聽到張奚若的呼喚后,急忙起身,走到總理面前。總理指著清華的方案,然后提出幾處要修改的建議。
他特別強調道:麥穗的形態還需再推敲,要飽滿有力,象征豐收的土地與勤勞的人民。這既是肯定更是將國家象征的千鈞重擔,再次鄭重托付。
1950年6月19日深夜,朱暢中從中南海帶回清華的?方案被?當選需?再?修改?的消息時,林徽因雖然病容憔悴,但她的眼中卻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周?總理的修改意見尤其關鍵:麥穗形態需再推敲,要象征豐收的土地與人民的力量。林徽因立即在病床上鋪開圖紙,與小組反復推敲了天亮。
她說道:國徽代表國家,要莊重莊嚴,要具民族特色,要象征化、程式化,要便于印章與雕塑,不能走樣!
當最終定稿的國徽圖案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飽滿得如同大地恩賜般的金色麥穗,象征著工業力量的堅固齒輪,閃耀如星辰的五角星,以及天安門城樓莊重的輪廓。
每一筆線條都充滿了霍去病墓前石刻雄渾的氣息。麥穗的弧度就像漢代陶罐上的谷紋一樣飽滿,齒輪的齒距如同漢磚上的紋樣一樣強健,五角星的光芒則仿佛漢瓦當上的云氣般高揚飛揚。
天安門的斗拱被簡化到了極致,只保留了最核心的輪廓線,但這種簡潔卻比任何復雜的裝飾都要顯得更加莊嚴和厚重。
在1950年6月,由主席正式宣告通過。那一刻,雖然正病弱的林徽因卻無比激動,她向大家表達感謝,她實現了夢想!
林徽因以慧眼識得民族精神長河中最富生命力的源流。她摒棄康乾線條,絕對不是簡單的審美好壞,康乾盛世雖然顯赫一時,卻已是封建帝國的強弩之末,它的藝術風格在繁復堆疊中透出封閉、停滯與暮氣沉沉。
而漢唐線條承載的,正是中華文明上升期海納百川、開拓進取的磅礴生命力,一種剛健、開放、充滿自信的精神氣魄。這種氣魄,正與一個嶄新共和國破曉而出的精神圖騰血脈相連!
多年后,學者梁衡在霍去病墓前長久佇立。風雨剝蝕的石刻沉默如謎,直到他看見一匹“躍馬”石雕:前蹄騰空,后腿蹬地,整塊巨石僅以數道凌厲線條刻畫出雷霆萬鈞之勢。
他驟然徹悟:林徽因當年堅持?的,正是以這如“大風起兮云飛揚”般的漢唐氣魄,為新中國鑄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