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提出“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進重要河湖生態保護治理”。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印發的《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水生態治理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載體,也是國家“江河戰略”的重要抓手,對于美麗中國建設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體系化政策規劃引領治理方向。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須統籌制定水生態治理的長遠戰略與中期行動方案,完善政策規劃體系,為實踐提供規范指導。當前已有《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長遠規劃。下一步,應將水生態治理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并適時探索制定專項規劃,確立中長期發展導向。同時,在《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等中期方案基礎上,探索制定全域水生態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為水生態系統健康、環境保護、資源保障、污染防治等提供具體行動指南。
保障水生態安全是水生態治理的重要目標。治理過程中,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精準管控水環境質量,系統防控水生態風險。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中的水生態內容,在評估制度、監管指標體系中予以體現;針對高風險區域,探索建立專項評估和監管體系,因地制宜科學建立指標體系。嚴格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持續保障水生態功能、提升水環境質量,優化水生態安全格局。鼓勵各地開展全域水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評估,差異化劃定水域管控單元,構建分類管控體系。
強化部門協同是水生態治理關鍵。水生態治理非一日之功,也非單一部門或地區之責,需要中央到地方多部門、多區域協同聯動。應推動生態環境條線部門縱向一體推進,地方轄區相關部門橫向一體協作,形成網格化、融合化治理格局。其中,“縱向條線”重在制度體系與專業隊伍建設,“橫向區塊”則負責政策執行與基層實踐。在此格局下,可充分運用數字化改革成果,以技術打破信息壁壘,推動數據共享,避免條塊分割導致的多頭治理。
基層探索是水生態治理的試驗田。水生態治理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并重,二者有效結合方能提供持續動力。當前,多地積極開展探索,涌現新做法、新成效。例如,江蘇省南京市系統制定《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設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南京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構建治理制度體系,為基層實踐提供依據。浙江省湖州市提出“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愿景,建立水生態數字平臺,實時監測評估,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生態平衡、污染治理、脈絡重構,連續11年獲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探索數字化、智能化治理,建立生態環保大數據平臺,對86個水污染控制單元實施“一張網、一張圖、一平臺”管理,為實現“碧水”目標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也為全國實踐提供寶貴經驗。
深化宣傳教育支撐治理推進。通過宣傳教育,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水生態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面向黨政領導干部,將水生態治理納入干部教育體系,鼓勵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開發專題課、案例課、現場教學課,準確傳達中央精神,引導研討優秀實踐案例,啟發思考實施路徑。面向社會大眾,創新大眾傳播體系,針對不同媒介、群體和場景,采取差異化策略,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制作宣傳內容,持續提升宣傳效能。
作者:劉孝斌 沈 艷(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副教授、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講師)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09日02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