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同福西路聚龍大街,吳先生拍攝到的暴雨后街面浸水情況。 受訪者供圖
6月17日晚,聚龍大街聚龍南約,雨水倒灌進珍姨家里。受訪者供圖
6月19日,記者走訪南華西街發現,低洼處一居民門外筑起了“擋水墻”。
近段時間,廣州大雨頻臨,南都記者接到多位市民報料,稱受“龍舟水”影響,自己居住的社區部分區域出現水浸現象,嚴重時積水深度達到膝蓋部位,甚至倒灌到居民家中,導致家具、電器受損。據居民反映,近年來職能部門措施不斷,比如幾年前水浸點就曾進行過排水工程升級,然而工程完工后,水浸街問題依然存在,這也令他們感到費解。
記者走訪發現,市民反映的水浸地點均處于海珠區老城區的低洼地帶,盡管相關部門采取臨時排水措施,但并未能徹底解決水浸問題。一旦遇到暴雨,這些水浸黑點還是會出現嚴重積水。又一年雨季到來,市民希望相關部門能采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解決水浸問題。
走訪
地點:聚龍大街
“能否加大力度清淤通渠”
雨水倒灌入屋 退水后家里臟兮兮
“一落大雨,這里就變成河流!”前段時間的大雨,讓家住同福西路聚龍大街的吳先生很是心煩。6月17日傍晚,暴雨再次來襲,街面下水道疏散不及,聚龍大街迅速變成一片“汪洋”。盡管吳先生早準備了雨鞋,但由于積水過深,在當天晚上下班回家時,他的雨鞋還是進水了。
從吳先生提供的視頻可見,當晚,聚龍大街積水水深與兩側民居的臺階大概齊平,街邊數臺電動自行車被浸泡在水中,有行人挽起褲腳涉水緩慢通行。“整條街巷都被浸了,簡直無法走,我們日常出行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響。”吳先生說,由于聚龍大街地勢兩頭高中間低,高的地方積水高度到達腳踝,雨水最深之處浸至膝蓋處。
“今年以來,這里已發生過兩次比較嚴重的水浸了。單靠清淤、抽水沒用,老城區的排水系統需要進行大改造,或許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吳先生說。
6月19日,記者走訪南華西街道的聚龍大街。盡管天氣已轉晴,但聚龍大街兩側部分民居依然殘留著水浸的痕跡,門前還可見積水和淤泥。
“前天晚上水就漲到這兒,到現在屋內的水還沒干透。”家住聚龍大街聚龍南約的珍姨指著客廳地板的水印說,自家房子位于聚龍大街地勢較低的地方,每年都會出現三四次雨水漫進家里的情況。為了減少水浸帶來的損失,她已經把家里的茶幾、鞋柜等家具都換成了不銹鋼或者塑料。更讓珍姨頭疼的,是水浸屋后帶來的“手尾”。“雨水中夾雜著垃圾、淤泥,退水后家里都臟兮兮的,搞衛生都要搞大半天。”
“老城區排水管網老舊落后固然是‘硬傷’,但在管網改造暫時未能全面推進的情況下,有關部門能否加大清理疏通渠道的力度和頻率,盡可能避免水浸?”珍姨表示。
“如果持續下大雨半個小時以上,這里基本就會水浸了。”6月17日傍晚持續降雨后,聚龍大街一家士多店面也進水了。店主黃先生表示,當時店內積水雖然只有兩三厘米高,而且自己已提前把貴重的商品墊高,但鐵貨架無法移動,浸泡幾次難免會提前報廢。“只能靠自己提前預防,盡量將損失降到最低。”黃先生說。
記者在南華西街一帶走訪發現,周邊社區都是老城區,街巷縱橫,低矮樓房多,各社區入口街巷均比馬路面地勢要低。民居門前大多修建了兩到三級臺階,有的居民甚至在家門前建了“擋水墻”,以防雨水倒灌到屋內。
地點:民主直街
“臟也只能蹚水回家了”
街巷變“水上市場” 積水漫過市民膝蓋
家住海珠區民主直街的陳女士同樣備受水浸困擾。“水浸問題存在很久,之前整條街都挖過,埋了新水管,但暴雨后仍然水浸。”陳女士告訴記者,民主直街原本干凈整潔,但數年前,臨街房屋陸續開了肉菜攤檔,街巷環境開始變差。
“攤檔收攤后,垃圾、油污等被沖入下水道,加劇了下水道堵塞風險。”陳女士認為,這些攤檔不僅帶來了臟亂差問題,留下的垃圾和污水更成為了民主直街水浸的“幫兇”。水浸時,下水道反涌的臭水橫流,衛生狀況堪憂。每當暴雨來臨,她和鄰居們都要小心翼翼地蹚過積水回家,有時積水甚至漫過了膝蓋,讓人苦不堪言。“這是我們回家的必經之路,臟也只能是蹚水回家了。”陳女士表示。
“雖然相關部門為治理水浸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水浸問題依然存在。作為‘水浸黑點’附近的居民,我們最關心還是自己家門口和出行路是否會被淹。”陳女士希望,政府能進一步重視問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徹底解決水浸現象。
6月18日下午,記者從市二宮地鐵站經富基廣場B區出站,經過一段下坡路,便來到民主直街。記者現場看到,短短百來米的道路,兩旁民居和商鋪相間,有售賣活禽的,有賣瓜果蔬菜的,也有雜貨店,形成了一個小型市場。連日大雨過后,不少店家用磚頭、水果筐等物品墊高貨物,以防受潮。街巷西側入口,還擺放著印有“廣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字樣的鐵馬護欄。
“每逢下暴雨,這里便被大水包圍。”居民雄叔在此生活了將近70年,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段拍攝于6月17日晚的水浸視頻。視頻畫面顯示,天空飄著零星小雨,民主直街的積水水位已與兩側店鋪門面齊平,水面上漂浮著塑料袋、泡沫箱蓋、木板等雜物。
據雄叔介紹,由于周邊陸續開發建設,民主直街逐漸成為地勢最低洼的區域。幾年前,政府曾對民主直街實施排水改造工程,在街口增設了泵站,但水浸問題仍未能徹底解決。
記者走訪發現,民主直街北側通往富基廣場A區的小路,與民主直街就有著約60厘米的高度差,南側與草芳八巷的高度差則稍小一些。遇到暴雨,雨水從周邊涌來,迅速填滿整個街巷。
在民主直街開雜貨店的楊先生也直言這里“逢雨必浸”。“這里地勢低,一下雨就水浸。排水公司也來抽水,但沒辦法,雨來得大又急,也排不過來。”前幾年,楊先生將自家店面加高了10厘米,才勉強避免了積水漫入店內。
回應
南華西街:正在天鵝1號工地旁建設水泵站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廣州市應急管理局曾在2022年發布過一批廣州市積水風險點,聚龍大街所在的同福片區,被列為“高風險”等級。除了聚龍大街,同福片區的后樂新街、龍武里等地方,也曾因水浸問題被投訴。
南華西街相關負責人表示,南華西街地處海珠區西北角,地勢低洼,且靠近珠江,大雨時容易積水。
為解決水浸問題,街道此前已積極推動轄內排水單元達標項目,促進雨污分流管網的實施。在區水務局的牽頭推動下,南華西街海天四望小游園建設的泵站已投入使用,目前還在天鵝1號工地旁建設水泵站。接下來,街道將配合水務部門加強地理勘測和管網巡查,爭取選取適合的位置建設泵站,優化轄內排水設施,確保突發險情時能及時有效處置。
濱江街道:將協調水務部門制定系統改造方案
濱江街道辦回應稱,該片區因地勢低洼,雨水需通過排水泵站強排至江南大道、江灣路雨水管。當遭遇瞬時強降雨時,排水系統過流能力不足,導致積水現象發生。街道表示,對于強降雨,街道已建立應急處置機制。
濱江街方面表示,將積極協調區水務部門研究制定系統性改造提升方案,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嚴格落實應急預案要求,遇有情況迅速響應處置,加強對周邊排水設施的日常巡查,定期組織街道搶險隊進行演練,提升應急搶險能力。
海珠區水務局:今年計劃建成4座強排泵站
海珠區水務局在回復南都記者時表示,民主直街、聚龍大街均位于海珠區西部老城區,水浸問題主要受疊加因素影響。該區域內街內巷路面標高普遍在6.4米至6.8米之間,地勢相對外部市政道路低約1米。當遭遇強降雨且珠江水位高漲時,易受珠江水位頂托,導致區域內部積水無法通過重力流自然排出。如6月14日13時00分預警發布時,中大站潮位6.97米,13時55分達到最高潮位7.09米。此外,西部老城區的雨水管網建設年代早,設計標準偏低,部分排水管道管材老舊,對雨水過流也有一定影響。
“居民反映的水浸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珠江潮位頂托。”海珠區水務局方面透露,海珠區今年計劃建成4座強排泵站,設計總流量40余立方米每秒,2026年計劃建成2座,設計總流量90立方米每秒。建成后,海珠區外江強排泵站總流量提高至190余立方米每秒。
專家
雨污分流并非萬能藥 不能只靠一個部門治理
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鵬長期跟蹤研究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澇治理課題,并參與了今年4月最新版《廣州市防洪(潮)排澇規劃》(下文簡稱《規劃》)的編制。
對于雨污分流工程完工后水浸街依然存在的問題,張鵬表示,任何工程都有標準與功能定位,雨污分流并非解決水浸的“萬能藥”。若內澇主因是外江潮位頂托,單純增加管渠過流能力,并不會明顯改善區域水浸現象。民主直街內巷屬于典型洼地,同時具有老城區建筑密度高、改造空間小的特點,大幅提高管渠設計標準難度極大。遇到超標準暴雨時,建議低洼區域采取路口加裝擋板、沙袋,管道增設止回閥等臨時措施,阻止澇水倒灌,減輕水浸程度。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城市推行“海綿城市”等以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對此,張鵬指出,為洪澇水留出蓄排空間是洪澇治理的最根本規律,日本東京建設分散調節池的做法值得廣州借鑒。“他們利用公園、社區、道路的地面或地下空間,新建調節池收集雨水,用于削減雨峰。這與我們提出的‘多元分散、平急兩用’澇水原地管控理念不謀而合。”
張鵬介紹,在高密度城市洪澇治理中,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團隊提出“洪澇共治”理念,強調水利大排水與市政小排水系統協同,統一規劃目標、布局和優化,實現“平急兩用”的澇水原地管控,提升暴雨洪澇防御體系韌性。目前,該理論指導了廣州、深圳的防洪排澇規劃編制,并在南崗河、烏涌流域洪澇治理項目中得到應用。
“打通末端出口僅是城市洪澇治理的基礎,每個‘點’的澇水能否及時排出,才是當地老百姓關注的重點。”張鵬認為,“水浸街”需要系統性解決,不能只依靠水務一個部門,還要與規劃、住建、交通以及園林管理部門攜手,政府、社會、公眾形成合力,系統施策。他建議,對于存量設施,廣州可探索“網格滯蓄”行動,以街區為單元,推進社區“雙口”(屋頂雨水口、外圍出入口)改造,形成地面臨時滯蓄網格,如漏斗般排出設計雨水、滯蓄超標峰量,以空間換時間,破解極端降雨情況下海綿設施飽和、洼地匯流積水、承泄水體不堪重負的難題。
水浸點幾經治理 為何難逃反復被淹
落雨大,水浸街。每逢暴雨,這首廣府童謠《落雨大》中描繪的經典場景,就成了困擾廣州城市居民的難題。近段時間,廣州大雨頻臨,多位市民報料稱自家所在社區存在水浸黑點,暴雨之下,積水沒膝、家中被淹。部分水浸黑點幾經改造,問題并未徹底解決。
廣州頻發水浸街,原因復雜。自然因素上,廣州市外有流域洪水過境,內有本地暴雨致澇,北有山區洪水入城,南有臺風暴潮侵襲,同受洪、潮、澇三類水患災害威脅。人為因素也不可忽視。老城區排水管網建設年代久遠,管徑小、標準低,在極端降雨天氣愈發頻繁的情況下,短時雨量遠超排水系統承載能力。加上管網老化、淤積堵塞的問題,水浸就更加嚴重了。此外,城市建設中,硬化地面增多,綠地濕地減少,雨水下滲受阻,徑流增大,也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內澇風險。
水浸現象影響市民生活,也暴露城市治理短板。為了治理“水浸街”,近年來,廣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實施工程改造、強化排水管理、加強應急搶險等措施緩解內澇影響,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面對復雜的城市環境和頻繁的降雨,老城區一些“水浸黑點”,當暴雨來臨時,還是難逃反復被淹的命運。
地理、氣候等客觀因素無法改變,因此,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和改造來增強城市的韌性顯得尤其重要。
《規劃》提出,全市以105個排水片區為單元,因地制宜構建排澇工程體系。對于廣州中心城區,《規劃》提出采取“強化抽排,蓄泄兼施”策略,為破解老城區水浸難題帶來新思路。
正如專家所說,治理“水浸街”是一場長期性、系統性的攻堅工程,科學規劃只是第一步。廣州既要補齊排水管網等硬件短板,更要構建起“規劃-建設-管理-應急”治理鏈條,不能只依靠水務一個部門,需要與規劃、住建、交通、水務等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攜手持續發力,扎實推進,未來才能讓廣州不再為水浸街之痛所困。
南都調研 總第754期
統籌:馮蕓清 李欣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夏嘉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