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4 日,第十二屆國際濕地生態學大會(INTECOL WETLANDS CONFERENCE)暨第二十屆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歐洲分會年會在愛沙尼亞塔圖舉行。來自 37 個國家的 272 名專家學者通過 11 場全會報告、224 場口頭報告及 56 場海報展示,共商濕地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計。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ONCE)首席科學家焦念志院士率團參會,主持專題會議并發布《陸海聯動 —— 聯合國海洋十年 ONCE 計劃下的濱海濕地碳匯倡議》(陸海聯動倡議),為全球濕地碳匯研究與海洋負排放治理構建 "科技突破 - 政策協同 - 行動落地" 新范式。
一、主持專題會議:
聚焦濱海濕地碳匯前沿議題
7 月 1 日,焦念志院士和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葉思源研究員共同主持 “濱海濕地負碳排放:機制、實踐與挑戰” 專題會議,該會議由葉思源研究員牽頭召集,聚焦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營養負荷等熱點問題,探討了濱海濕地碳匯功能的提升策略。來自生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領域的6位專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焦念志院士主持濱海濕地碳匯專題會議
二、發布國際倡議:
構建陸海聯動碳匯合作體系
專題會議上,焦念志院士代表團隊發布《陸海聯動 —— 聯合國海洋十年 ONCE 計劃下的濱海濕地碳匯倡議》,提出五大行動框架:
?科學協同:填補陸海界面碳循環知識空白,量化污染對濕地碳匯的影響機制;
?全球聯盟:聯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拉姆薩爾公約等機構,建立標準化監測與評估體系;
?技術共享:向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低成本濕地修復技術方案,強化社區參與能力建設;
?傳統融合:整合原住民生態智慧與現代科學修復技術,開發生計激勵型保護項目;
?示范引領:在 “一帶一路” 沿線布局碳增匯示范區,推動氣候融資與生態修復聯動。
該倡議獲得 15 個國家 32 位科學家現場簽署支持,標志著 ONCE 計劃在濱海濕地碳匯研究和全球協作體系中構建起系統性框架,為國際政策制定與行動落地奠定科學基礎。此外,這一國際合作倡議已在INTECOL WETLANDS 2025會議官網正式發布(https://intecolwetlands2025.ee/programme/),全球科學家可通過該平臺在線簽署支持。
三、大會報告闡釋:
濱海濕地錨定海洋負排放戰略支點
7 月 3 日,焦念志院士在大會報告中系統闡釋 ONCE 計劃的使命路徑:海洋作為地球最大活躍碳庫,碳匯潛力約陸地的 20 倍,通過整合生物、化學、物理過程(BCMS 機制)可最大化釋放碳中和效能。ONCE 計劃作為一項聯合國 “海洋十年” 項目,未來將以濱海濕地修復、海洋堿化技術等工程實踐,推動 “四泵集成” 儲碳工程實踐,并通過 ISO 國際標準工作組構建負排放技術規范體系,為《巴黎協定》溫控目標提供科學和政策支撐。
焦念志院士做大會報告
四、實地考察與學術聯動:
深化濕地保護國際共識
7 月 2 日,與會專家們實地考察當地酸沼濕地與泥炭地,針對生態脆弱性與保護挑戰展開研討,為構建跨區域保護策略積累實地數據。會議期間,焦念志院士與世界著名濕地科學家 Max Finlayson、Hans Brix 等深入交流,就建立跨半球濕地碳匯觀測網絡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 Jaan P?rn 教授向焦念志院士贈送當地濕地文化產品,象征中歐濕地科學合作的新起點。
Jaan P?rn教授向焦念志院士贈送當地文化產品(左),會議主辦方領導ülo Mander教授與焦念志院士親切握手(右)
焦念志院士與世界著名濕地科學家Max Finlayson、Hans Brix和Brian Sorrell等教授在會期間合影
中國科學家在本次會議中展現了在全球濕地碳匯研究領域的引領作用。隨著《陸海聯動倡議》的深入實施,ONCE 計劃將進一步整合濕地生態保護與海洋負排放技術創新,著力構建"科技突破 - 政策協同 - 行動落地" 的全球氣候治理新模式,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兼具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ONCE方案。
作者: 謝柳娟
編輯:劉 陽
信息來源:海洋負排放與碳中和。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