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島市的土地出讓金從2020年的1000億元驟降至2023年的435億元,縮水幅度高達六成;當全國293個城市中僅剩上海財政能夠自給自足;當2025年地方財政赤字預計達到驚人的2.9萬億——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現實:地方財政的寒冬已經到來。
地方財政“吃緊”,土地市場斷崖式下跌被普遍歸為罪魁禍首,當然這個也確實有數據可查,2025年前4個月全國賣地收入9340億元,同比再降11.4%,土地收入占地方財稅收入比例從2020年的46%斷崖式跌至20.28%。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中國2862個縣級行政區的政府大院,答案逐漸清晰——龐大的行政架構與剛性支出,正在土地財政退潮后顯露出驚人的吞噬力。
一、土地財政退潮,地方金庫將出現斷流危機
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直接切斷了地方財政的主動脈。2021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到8.7萬億元的歷史峰值,而到2025年預計僅剩2.7萬億元,跌幅近70%。這種斷崖式下跌在地方層面更為慘烈,三年間全國土地收入縮水接近3.8萬億元。
這種崩塌源于三重壓力夾擊:政策調控,在“房住不炒”定位下,“三道紅線”等政策直接壓縮了房企拿地能力;市場預期轉變,開發商對非核心區地塊信心喪失,多地超三成土地流拍;房企資金枯竭,恒大等企業債務危機后,“利潤不夠,寧可不拿”成行業共識
隨著土地財政模式瓦解,地方財政缺口從2021年的10.1萬億擴大到2023年的11.9萬億。即便中央轉移支付增至10.5萬億,仍有1.4萬億赤字如同黑洞無法填補。
二、除了土地之外,縣級機構膨脹同樣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中國2843個縣級行政區劃中,每個縣政府都運轉著一套完整的行政機器。根據現行體制,一個標準縣通常設有28-30個科級部門,涵蓋發改、財政、教育、公安等職能。
這些部門領導職數配置看似精簡——每個部門設1名正職、1-2名副職。但當乘以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區,財政供養人員規模膨脹為天文數字。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政成本的結構性膨脹:中國行政開支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高達26.5%-40%,遠超德國的2.7%、美國的9.9%。這些資金如血液般源源不斷輸入龐大的行政機體。
三、錢是如何被“吃”掉的
當土地收入銳減,地方財政的真實流向浮出水面:
償債成為頭號吞噬者, 2023年前8個月,全國地方政府發債5.4萬億元,其中2.3萬億(超40%)用于償還舊債。隨著償債高峰來臨,2025年地方赤字預計飆至2.9萬億。
教育、醫療、社保支出占據地方財政支出50%以上。在老齡化加劇下,這部分支出如同上了發條般只增不減。
其次,全國公路每年收支缺口超7000億元。隨著路網老化,養護成本持續攀升,多地在公路收費到期后不得不恢復收費。
四、如何解決財政困局呢?
首先可以推行無紙化辦公,壓縮復印紙用量10%;全域性會議每部門每年不超過1次;2022年會議費壓減20%。這些舉措直指行政成本痛點。
出售停車場經營權、轉讓國企股權,喚醒“沉睡”資產。當然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可以進行行政單位重組,全國鄉級單位減少,行政層級壓縮,也能成為破解財政困局的終極手術刀。
在土地財政落幕的時代,行政架構與財政能力已嚴重失衡。而且內行人表示,機構精簡每降低行政成本占比1%,就能釋放近3000億財政空間。財政的危機從來不只是錢的危機。當“精簡”不再停留在雙面打印的紙張上,而深入到行政架構的基因重組,地方財政才能真正走出寒冬——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節流,而是一次政府職能的涅槃重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