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地,幾乎都可以看到“站街現象”,大家明知道這個是犯法的,但是卻鋌而走險,這背后到底是啥原因?如何才能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呢?
在講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站街現象”?它特指在街頭招攬交易的性工作者。當掃黃行動月均查處1.2萬起案件,當某市三年內同一地點反復出現136名被拘人員,我們不得不追問:為何嚴打二十余年,這道城市傷疤始終難以愈合?
“站街現象”屢禁不止,筆者認為有4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經濟困局
在浙江某服裝廠,36歲的王芳(化名)月薪從4800元驟降至2800元,丈夫工傷喪失勞動能力后,她成為全家唯一支柱。
當催債電話響徹出租屋,街頭成為她眼中“來錢最快”的選擇。這種絕望具有普遍性:司法數據顯示,涉黃案件中女性犯罪者71.3%背負沉重債務,46%來自失業家庭。
第二個原因:社會支持系統崩塌
貴州山區女孩小敏16歲被父母“嫁”給債主抵債,逃至城市時既無身份證也無技能。救助站30天安置期滿后,她消失在霓虹深處。
全國婦聯調研顯示,未成年人性剝削受害者中83%缺乏家庭監護,這些“斷線的風箏”最易被犯罪團伙誘捕。
第三個原因:管控漏洞形成灰色溫床
城中村握手樓間,房東對租客職業心照不宣;某些地區“交錢放人”的潛規則,讓站街成為低風險營生。更值得警惕的是網絡轉移——某直播平臺主播通過“線下見面”暗語交易,使得打擊難度倍增。
第四個原因:傳統治理手段低效
2023年某市開展“凈街行動”,當月拘留站街人員142人。但三月后回訪發現,43%人員重返原址。被拘者陳姐坦言:“罰完放出來,除了繼續站街還能去哪?”
此外,北京某高校匿名調查揭露,34%男性大學生承認購買過性服務,卻僅有2.7%購買者曾被查處。當買方市場持續膨脹,街頭供給便如野草難除。
如何才能解決這個社會問題?
給這些人培養技能,比如說提供美甲、家政等技能培訓,為困境女性提供包食宿的過渡性崗位,推廣“小額債務清償計劃”,阻斷高利貸逼良為娼的鏈條。
同時取消涉黃人員犯罪記錄公開查詢,保護再就業權利;社區設立“姐妹驛站”,通過心理輔導消除自我否定。
治理“站街”頑疾,從來不是簡單的清掃街道。當某市將掃黃經費的60%轉投職業技能培訓,使站街現象同比下降82%;當法律開始追究嫖客而非懲處受害者;當社會學會用平視而非俯視的目光看待邊緣群體——那些路燈下的影子,終將在黎明到來時獲得站立的尊嚴。
筆者認為,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清除多少暗角,而在于給每個迷失者點亮歸途的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