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昕退役后,世界乒壇上的直板大概還剩4塊:中國的薛飛、黃鎮廷,德籍華裔邱黨,以及法國的菲利克斯-勒布倫。前三位都是中國血統,中國的慣用餐具是筷子,所以直板握法看起來“自然而然”。
在5月份的多哈世乒賽,這個乒乓球屆最大的、最激烈的競技場,4位直板選手的成績分別是:薛飛2-4篠塚大登,128強;邱黨3-4賈維斯,64強;黃鎮廷0-4王楚欽,32強;菲利克斯3-4安宰賢,16強。
這成績,很有趣的數字!也基本反映了四位選手的水平線。這四位里面,比較有特色的是近臺快“抽”的菲利克斯,其他三位,打的跟橫板沒什么兩樣。
直板衰落,是技之過,還是器之過?
直板衰落,始終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老生常談的的話題。至于其成因,常有技術、規則、器材和訓練等論述。其中,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衍生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今日想結合一些新的體悟,再做一個總結。
-1- 乒乓的特點
乒乓球的英文叫“table tennis”,直譯叫桌上網球,衍生于網球。
網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有很多相似之處。本質上,都是,“持械,發力”的運動。技術上,也有頗多相似的技術動作。
所以有不少人能同時把網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都打得很好,甚至還能相互促進。
網球和羽毛球是怎么握拍的?除去那些服務于技術的細分,它們都是“抓握”,或者說“掌握”。
為什么如此?因為“發力和受力”。對于發力運動,目的是通過力量最大化,使得質量最大化,從而最大可能戰勝對手。發力的時候,無論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守,器械需要支撐,故而存在受力問題。
乒乓球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是場地小,要求控制精細,突出技巧性,“可以”不用一直發力,因而控制型和顆粒型選手得以生存,比如倪夏蓮,技巧型選手可以在役更久,比如波爾。第二是旋轉強,可以多摩擦,少撞擊,其實還是可以少發力。
這就是,直板生存的可能。
-2- 直橫的差異
直橫的根本差異,在于握法,直握和橫握。一切根源,皆在于這個最直觀,也是最本質的不同。
直板存在兩個致命問題:控板和受力。
通俗點說,就是板型控制和手指受力問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直板握法有好幾種區分,比如推擋型、橫打型,小鹽悠菜那種全橫打型是不利于正手發力的,而且每一種握法,不同的人因為打球習慣又有所不同。在生理上,直板的三指呈三角支撐,使得某些板型對手背有扭曲,所以直板反手成了天然的弱勢。
直握是手指受力,而橫握是手掌受力。手掌受力面積大,最大化發力的時候,承傷就要小很多。直板選手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發力打多了手指疼,起繭,抽筋,那是常有的事。如果沒有,只能說明你不發力、不常打。
-3- 技術的優劣
當我們回看古早乒乓競技視頻,那些個動作和質量,與現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關于技術,我有幾個問題想問。
一問:直板的優勢技術是什么?
若要讓我說出直板的優勢技術,我會列舉臺內控制更細膩、近臺推擋更迅猛,但仔細想想,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手指觸拍,小球控制或許更為細膩,可是作為橫板的馬龍老師傅,臺內控制無人能出其右。發力由內而外,速度迅猛,角度多變,直板推擋確實是一絕。但是,我也見過業余很多橫板打成直板推擋,專業龍頭王楚欽也能摁直線,橫板直打也非絕無可能。
再說一些高難度的直板技術,許昕的正手擰厲害吧,可是橫板的反手剌,是不是差不多,而且上下旋都可以搞。其實這里有一個啟示,就是正反面板型和手法的轉換,可以實現類似或相同的擊球效果,接發球中隨處可見。
難道真的想不出直板的優勢技術了嗎?苦思冥想下,我想到了直板顆粒,磕、刮、拱,還真是直板用得順手,所以你看業余里面的顆粒,打這些手法的大多都是直板;把永博,林玉杰這些顆粒高手,也都是直板。
直板技術或有優勢,但沒那么大,而且,如果兩面開掄,閣下又如何應對!
二問:最高水平對決是什么樣?
在我的印象里,我覺得至今為止乒乓球的最高水平對決是2017年杜塞爾多夫世乒賽的龍胖大戰,那場七局大戰,針尖對麥芒。從技戰術上看,二人在中近臺快速轉換、板板發力,我認為這就是最理想的最強對決。許昕那個退老遠拔弧圈,在龍胖眼里就是花里胡哨。
都說現在乒乓球的打法趨同,那為什么會趨同呢?
我認為這是乒乓這項發力運動發展優化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身體素質的支撐,無論是21世紀的物質條件變好,還是體能訓練的重視和提高,競技體育比拼心技體,身體素質是最基礎的。說句不好聽的,女子技術男性化,那得身體健壯化,看看隔壁的羽毛球女雙選手,把人家志田千陽都打哭了。具備身體素質之后,就是擊球動作的優化了,這是個科學和理論問題,轉化為肉眼可見的事實,那就是大家見到的動作都差不多,“蹬轉頂揮收撩指點”,方向,角度都差不多。
有人說,橫板反手擰拉的普及,將直板的臺內控制優勢直接破解,比賽進入“上旋相持”模式。看職業比賽,擰拉只是輔助手段,除了張繼科、早期樊振東、林昀儒、王楚欽,這些擰拉多的選手,擺短和劈長仍然是接發球的主要手段。我相信,即使沒有擰拉,選手也會主動搓長,拉起來進入相持環節。因為只有主動發力,才容易打死對手。
最后總結就是,直板在中小力量下略有優勢,但是控板和發力問題難以解決,在大力量時代,優勢式微,劣勢凸顯,衰落已成必然。
煙斗老夏在《乒乓技巧揭秘》一書中問過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放棄直板推擋,改為全橫打,那為什么不直接選擇橫板?
-4- 其他的催化劑
(1)規則變動
國際乒聯的幾次關鍵改革,系統性削弱了直板的前三板優勢,分別是:1)大球改革(2000/2014),球體從38mm增至40+塑料球,空氣阻力增大導致球速、旋轉下降。2)無遮擋發球(2002),發球隱蔽性喪失,直板選手無法通過詭變發球直接得分。但老實說,遮不遮擋跟直橫沒有直接關系吧。3)無機膠水(2007),膠皮彈性降低,進一步弱化直板的速度優勢,相持能力成為勝負關鍵。
(2)器材創新
橫板底板創新密集,比如碳素、芳基纖維材質,而直板器材選擇少、更新慢,人體工學手柄,漲粉寶之類的,終究只是個性化設計。
(3)訓練體系
基層選材時,兒童握直板易手指疲勞,成材周期長于橫板。90%以上教練優先推薦橫板,因“見效快、易出成績”,甚至連國家隊直板教練也是稀缺資源。
不難看出,規則變動、器材創新和訓練體系這些外因只是加速了直板衰落這一事實,歸根結底,直板衰落的內因還是其握法導致的生理和技術問題。
-5- 直板的未來
直板在職業領域已經趨于邊緣化,直板衰落是大勢所趨,但并不會消亡。
其一是職業雙打的優勢,直板選手中近臺銜接快速,變化靈活,在奧運會增設雙打項目的大背景下,直板或有一線生機。
其二是業余的主動選擇,在業余圈里,直板占比仍高,因發球變化、控制細膩、易于顆粒等特點在小場地、小力量對抗中仍然有效。業余有句話說得好啊,改打顆粒,少走幾十年彎路。
其實,還有一個最具個性化,也算是最本質的因素沒有提及,那就是,執拍之人。前面我們主要站在球的視角,說明了直板的多艱之處,如果站在人的視角,球還是那個球,無論怎么握拍,球還是那樣打。
我們得到的啟示便是,只要個人能克服直板握拍的生理問題和技術問題,那直板和橫板,又有什么區別呢。最大的力證便是直板橫打宗師,王皓。有道是,不是直板太強,是王皓太強;不是橫板太強,是馬龍太強。
現在,大多數人都是苦惱直板惡疾而改打橫板,但我有個師弟從橫板改為直板,他不僅“喜歡”,而且打的比原來更好。這里折射出兩個信息,有的人真的就是喜歡,覺得直板好玩;而有的人因為發力或者打法習慣,就是適合直板。
菲利克斯是否曇花一現,現在還無法斷言,不過有理由相信,未來依然能出直板選手,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但是能否以點帶面,無論從培訓堅持、技術攻關、器材創新以及明星帶動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