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是王毅外長訪歐的最后一天,同樣也是在7月6日,中國財政部發(fā)布通知,將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y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這一下,整個歐洲懵了。
按理來說,外長訪歐應該是促進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經貿往來,為何在這個節(jié)骨眼,中國財政部突然對歐盟出手?這是否代表中國和歐盟的商貿關系,開始進入限制競爭階段?
歐盟學美國給中國“扣帽子”
這次王毅外長的歐洲行,本質上是希望在中歐建交50周年這個節(jié)點,加深與歐盟在各方面都餓合作,而且像這種格高級別對話,雙方都應該格外慎重。如果雙方真的希望能夠攜手走向下一個五十年,應該是共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才對。
然而,歐盟顯然是有備而來,只不過方向似乎錯了。他們把聚光燈死死地打在俄烏沖突上,外交高官代表卡拉斯言辭鑿鑿,指控中國企業(yè)是俄羅斯“戰(zhàn)爭機器的生命線”,并拋出了那道經典的二選一難題:是要俄羅斯,還是要歐洲?
還沒經過調查就預設了中國的理虧,再這樣的前提下,中方根本沒有給對方留面子的必要。據(jù)說,中方代表在閉門會議里,幾乎是掀了底牌。王毅外長直截了當?shù)胤裾J了軍援指控,話鋒一轉,甚至剖白了更深層的地緣考量:中國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倒下。
中國始終堅持戰(zhàn)爭帶不來真正的和平,而且外交官耿爽早就在聯(lián)合國表態(tài),如果中國真的為俄羅斯提供了軍事幫助,那么戰(zhàn)局早就不會是今天這種樣子。反倒是歐盟,源源不斷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才是俄烏沖突在打了一千多天還無法迎來和平的主要原因。
中方開始反制
言語上的交鋒,終究要靠行動來做注腳,歐盟看不清形勢,覺得只要和美國站在一起,那么中國就只敢和他們打嘴上官司,殊不知在中國反擊的工具箱里,早已亮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武器,一個代表過去,一個指向未來。
代表過去的,是那份醞釀已久的白蘭地反傾銷稅,這項調查程序漫長,遵循世貿規(guī)則,像一道文火慢燉的菜。它有殺傷力,卻留足了緩沖和回旋的余地,是一種典型的“曲線救國”式反制,最終,近35%的稅率在7月4日塵埃落定。
但真正讓歐洲感到寒意的,是新工具。在歐盟率先以保護主義為名,將中國企業(yè)踢出其醫(yī)療器械采購市場后,中方出奇地沉默了兩周。這兩周,被外界看作是留給布魯塞爾的最后機會,一個通過對話撤回決定的窗口期,現(xiàn)在,窗口關上了。
中國拿出的反制措施,不再是繞彎子:你限制我的醫(yī)療器械,我便在同等領域、對等金額上,將你的企業(yè)徹底排除。這一招“以牙還牙”,干凈利落,像一記貼身打出的直拳,它傳遞的信號再清晰不過:別跟我講道理了,我決定用你聽得懂的方式說話。
鏡子里的自己
這場愈演愈烈的對決,根源其實不在拳腳,而在認知。雙方都從自己的鏡子里,看到了一個被扭曲的對方,和一個被放大的自己。只不過,歐盟的鏡子中,那么被放大的自己只存在于他們對舊時代的虛幻認知,而中國的鏡子中,被放大的自己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中國。
在中國的鏡像中,歐盟顯得有些傲慢且不合時宜。布魯塞爾似乎還沉浸在往昔的榮光里,認為自己手握巨大籌碼,中國總是有求于歐洲的一方。他們低估了中方捍衛(wèi)核心利益的意志,也錯判了自身在全球棋盤上的真實分量。
而在歐盟的鏡像里,看到的是一個日益強硬、不再可愛的中國。這種觀感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實力帶來的底氣,更是長久以來對歐盟“說一套做一套”的失望與不耐。這種“實力錯覺”,讓歐盟在談判桌上失去了合作的誠意,反而把施壓當成了唯一的溝通方式。
中方認為,歐洲總是在合作與對抗間精神分裂,既想搭中國的經濟快車,又要在價值觀上緊跟美國揮舞大棒。當失望積攢到頂點,耐心自然就耗盡了,很明顯,現(xiàn)在中方對歐盟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透頂,因此,歐盟就要為中方這種失望,承擔響應的代價。
如果能重來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場戲的開場,本該是另一副光景。王毅外長此行的首要議程,本來是想和歐盟商量一件對雙方都火燒眉毛的大事:如何共同應對美國可能揮舞過來的關稅大棒。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這本是中歐最有希望聯(lián)手抵御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陣地。劇本寫好了,演員也到位了,中國希望看到一個“戰(zhàn)略自主”的歐洲,這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也曾為此釋放出足夠多的善意。
然而,歐盟這位主角,卻在舞臺上突然“跑題”,執(zhí)意要把焦點從共同的外部威脅,轉移到指責身邊的伙伴上。畢竟中方早就有過申明,誰配合美國損害中國利益,那就要承擔中方的怒火,很明顯歐盟沒將這句警告當回事,那么也就只能自食惡果。
但歐盟似乎有點高估了他們在美國心里的地位,特朗普那句“可能對所有歐盟商品加征50%關稅”的威脅,并非戲言。這柄懸在歐洲工業(yè)頭頂?shù)睦麆Γ坏┞湎拢淦茐牧⑦h遠超過當前中歐之間的一切貿易摩擦。
結語
國際間的交往本可含情脈脈,中國從來不主動挑起爭端,也沒有想要與誰為敵,但這種“求同共存”的外交策略,竟然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眼中,成了“示弱”的存在。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歐盟此舉看起來是輕視,實際上卻是恐懼,尤其是在中國開始管控稀土等重要資源的出口后,這種對中國的依賴被無限放大,對華政策也就開始頻頻出錯,
然而,當中國一旦開始反制,那么帶來的結果并非誰都能夠輕易承受,這就正應了那句“我用你對我的方式對付你,你怎么就受不了了”,不是嗎?
信息來源:
中國青年網2025-07-09《中方限制采購歐盟醫(yī)療器械,影響有多大?》
新京報2025-07-08《我國對歐盟白蘭地開征反傾銷稅,或將繼續(xù)進行談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