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環球郵報》7月15日文章,原題:讓我們擺脫美國,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加拿大與美國達成取消數字服務稅的“協議”將惠及多個美國科技巨頭,而這卻是以犧牲加拿大財政主權為代價。美國政府最近威脅對加拿大商品征收35%的關稅,完美地概括了加拿大當前面對的困境:美國不再將加拿大視為盟友,而將其視為一個可迫使其做出讓步的附屬國。這提醒加拿大,實現本國貿易的多元化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國家任務。
問題在于,加拿大長期以來對美國的依賴,阻礙了它與中國建立伙伴關系。為實現經濟獨立,加拿大必須擺脫華盛頓制造的“中國是一個不可靠的貿易伙伴,一心想稱霸世界”的論調。加拿大必須與中國建立自己的關系——一種以加拿大而非美國利益為基礎的關系。
圖為加拿大國旗和中國國旗(資料圖)
作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未來必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中國目前占全球制造業產出的1/3,超過七國集團(G7)所有成員國加上韓國和墨西哥的總和。從人工智能到綠色能源,中國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
如果加拿大真正想要打造一個強大而獨立的經濟體,就必須與中國建立更可靠的政治關系,以幫助加拿大進入中國不斷增長的市場,分享中國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然而,加政府仍然深陷戰略癱瘓,固守“大西洋主義”世界觀,而美國卻對該戰略不屑一顧。
加政府在中國科技問題上對美國的支持,給自己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創傷。在相關問題中,加政府對美國的要求過于順從,導致其與中國疏遠,并引發中方外交和貿易方面的報復性措施。諷刺的是,加拿大執行美國的“與中國脫鉤”議程,而美國卻悄悄與中國重建商業聯系。美國政府一邊施壓盟友疏遠北京,一邊卻在敲定與中國的雙邊協議。
加總理如今面臨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是加倍奉行“大西洋主義”世界觀,還是擁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所說的“新多極世界的現實”。過去6個月,加拿大經濟與主權遭受的持續攻擊,應該讓這個選擇顯而易見。(作者朱利安·卡拉格斯、羅賓·沙班,周揚譯)
延伸閱讀
從4月2日到7月9日,再到最新的8月1日。特朗普在對全世界掀起關稅戰后,迄今已經兩次延期關稅談判的截止日期。特朗普還堅稱,這一次真不一樣,“不會再有延期”。
7月15日,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刊發署名文章稱,盡管特朗普嘴硬,但對許多觀察者來說,朝令夕改已成為他的常態。華爾街分析人士還甚至為特朗普此類行為取了個名字——“膽怯交易”(Taco trade),即“特朗普總是膽怯”。
“特朗普自以為掌握著所有貿易底牌,但他被誤導了,”文中,前美國駐北約大使、哈佛大學貝爾弗中心高級研究員伊沃·達爾德對美國貿易協議的前景并不看好,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意識到不可能與美國達成公平交易,終將不計轉型代價另尋經濟機遇。
對于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中方已反復表明立場。外交部發言人近日重申,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濫施關稅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搞保護主義損害各方利益。
特朗普4月2日簽署所謂“對等關稅”行政令(推文截圖)
達爾德提到,事實上,許多評論員、分析師甚至市場人士都認為,特朗普設定的最新期限,與之前并無二致。華爾街分析師娜迪亞·洛威爾說:“過去的幾個月,我們看到特朗普政府不斷升級局勢,然后迅速降溫,這可能只是另一種戰術上的施壓。”
“那么,這位美國領導人會在幾周后再次退縮嗎?”文章稱,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因為特朗普有兩個面孔:“交易大師”,以及“關稅俠”(Tariff Man)。
自詡為“交易大師”的特朗普,大膽、承諾過多而兌現不足。而“關稅俠”特朗普,幾十年來一直抨擊自由貿易,認為其他國家在“占美國便宜”。
1999年,特朗普曾說:“像日本、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在嘲笑我們,它們有巨額貿易順差,而我們有巨額逆差。我會對它們的商品征稅,以平衡競爭環境。”25年后,特朗普“初心”不改,宣稱關稅是“字典中最美麗的詞”,對全世界高舉關稅大棒。
達爾德表示,許多人認為,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及上任后發出的關稅威脅只是他熱衷于交易的體現。
文章提到,當特朗普將關稅截止日期延長至7月9日時,白宮首席貿易顧問納瓦羅曾承諾特朗普將在“90天內達成90項交易”。但90天過去后,特朗普僅達成了兩項臨時協議,一項與英國,另一項與越南,且大部分細節尚未敲定。
達爾德稱,歐盟、加拿大、日本等許多國家仍表示正在爭取達成協議,但即便在8月1日截止日期來臨時美國與部分國家達成了一些協議,數量必定寥寥且內容粗疏。
盡管特朗普自詡為“交易大師”,“但他首先是一個‘關稅俠’,”達爾德寫道,在兩次推遲了截止日期后,特朗普仍將美國進口關稅提高到近一個世紀未見的水平。
據達爾德總結,特朗普從三個方面看待關稅:首先,他認為關稅是一種高效且低成本的創收方式,因此堅持維持10%的所謂“基準稅率”;其次,他還認為其他國家一直在“竊取”美國的就業機會和制造能力,所以汽車、鋼鐵和鋁銅等行業關稅預計將繼續存在;最后,他認為關稅可以彌補甚至消除雙邊貿易逆差。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雙邊貨物逆差并不能說明經濟實力的強弱,特朗普卻錯誤地將逆差視為損失,順差視為收益。
此外,特朗普自以為能贏得關稅游戲,美國的經濟實力意味著其他國家必須聽從他的指揮。
“我們就是一家巨型商店,”今年4月,特朗普接受《時代》雜志專訪時稱,“這是一家巨大且美麗的商店,每個人都想去那里購物。我代表美國人民擁有這家商店,我制定價格,我會說,‘如果你想在這里購物,這就是你必須支付的價格’。”
特朗普4月份接受《時代》雜志專訪
但達爾德指出,在特朗普對關稅和經濟的看法中,最具誤導性的可能是他認為美國掌握所有籌碼——他擁有所有杠桿,其他國家會聽從他的指揮。然而,特朗普常常忘記其他國家也有選擇,包括選擇去其他“百貨商店”購物或干脆不購物。而這正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無法與美國達成公平交易,他們很可能會尋找其他地方的經濟機會,往往不計短期轉型成本,”文章寫道,“這就是特朗普正在助力打造的新世界圖景。”
達爾德舉例說,美國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盟友越來越傾向于彼此合作,重申全球貿易規則并加強貿易聯系。他們正在“去風險化”,減少對特朗普領導的美國的經濟依賴。
與此同時,其他大型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國家,也在加強經濟聯系。哥倫比亞和巴西等美洲國家也在轉向北京,遠離華盛頓。雖然加拿大仍希望達成協議,但該國也在通過加強與歐洲的聯系、對沖風險。
另據美國《紐約時報》14日報道,特朗普關稅沖擊下,亞洲國家正在尋找新貿易伙伴。例如,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已向澳大利亞和德國派遣特使討論防務和貿易問題,巴西和印度宣布計劃將雙邊貿易額提高70%至200億美元。印度尼西亞表示即將與歐盟達成協議,將雙方大部分關稅降至零……
當地時間9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東盟會議上表示:“在世界各地,曾經用于推動增長的工具如今卻被用來施壓、孤立和遏制。面對外部壓力,我們需要鞏固自身基礎。加強彼此貿易,增加相互投資。”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溫迪·卡特勒同樣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感到滿足美國的要求越來越難,他們與其他國家合作的興趣將會增強。”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助理教授亞歷山大·海德說,“我尚未看到東南亞國家試圖聯合起來形成統一戰線的跡象”,但如果當前的動蕩局面持續下去,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他表示:“美國正在相當迅速地試圖瓦解他自己建立的體系,這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