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遠的航天器“旅行者1號”,飛了47年,也才剛剛摸到太陽系邊緣。可教科書上卻早就畫出銀河系的螺旋結構。這不奇怪嗎?我們還沒走出家門,怎么就知道整座城市的地圖?
我們看不見銀河全貌,卻能“側身透視”它
人類確實從沒飛出過銀河系。銀河直徑約10萬光年,而“旅行者1號”用了近半個世紀,僅飛出去約240億公里,也就是0.0025光年,連銀河系直徑的0.000025%都沒到——這就像你走出廚房兩步,就想畫出全中國的地圖。
但問題是:你不用飛到太空去看地球,照樣可以知道它是圓的;你也不需要跳出銀河系才能觀察銀河——關鍵不在你站哪兒,而在你怎么觀測。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條霧氣騰騰的馬路上,看不清整條路,但能看到身邊的車流、燈光、兩側的樓。久而久之,你可以慢慢推斷出這條路是筆直的、彎曲的,還是分岔的。
這正是人類“看見銀河系形狀”的方式。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是一個典型的棒旋星系,像一個帶有螺旋臂的旋轉披薩。我們的位置大約在銀河盤面上,位于英仙臂和人馬臂之間的獵戶支上,離中心約2.6萬光年。我們看不到銀河的全貌,但可以從內部“側身觀察”。
從20世紀初開始,天文學家就開始利用恒星分布密度來反推出銀河的結構。比如,19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用測量球狀星團的位置,發現它們圍繞一個中心對稱分布,指出銀河中心位于人馬座方向,并不在太陽系所在位置。
更現代的方法是利用射電波(如21厘米氫線)和紅外線觀測。可見光會被塵埃遮擋,但射電波和紅外線能穿透星際塵埃,幫助我們“透視”銀河內部的結構。通過這些波段,科學家發現了多個螺旋臂的存在,比如英仙臂、天鵝臂、盾牌-半人馬臂等。
還有一個“看骨架”的方法是:看恒星運動軌跡。通過蓋亞等項目測量超過20億顆恒星的三維位置與速度,科學家可以反推出銀河的旋轉模式、中心引力分布、螺旋臂的密度波特征。
所以雖然我們看不到“全景圖”,但可以通過分布圖 + 速度圖 + 穿透圖,拼出銀河的“骨架”和“血管”。
銀河系的“自拍”,其實是拼圖出來的“全家福”
你在網上看到的銀河系“照片”,其實并不是誰在銀河外拍的,而是人為拼出來的“全家福”,就像醫生拼合CT切片一樣。
最經典的圖像之一,是2008年NASA發布的銀河系紅外圖,由“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拍攝,覆蓋了整個銀河平面的紅外波段,拼接了超過80萬張圖像,識別出超過4億顆恒星。這幅圖并不是真實的“銀河照”,但它像一張“紅外體檢報告”,告訴我們哪里是高密度區域,哪里是活躍恒星誕生區。
還有一個重要的拼圖工程,是“銀河系結構模型重建”。比如2022年,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結合射電波觀測、恒星視差、分子云速度等多種數據,建立了最大精度的銀河3D結構圖,確認銀河系有4條主要螺旋臂,以及中央棒狀結構。
這些模型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基于幾十年、多波段、跨學科數據的綜合反演。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數字銀河”:我們沒走出去,但我們“建模”出來了。
所以我們不是“看見了銀河”,而是“算出來了銀河”。
我們是怎么知道“我們在銀河的哪個角落”的?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我們都沒飛出去,怎么知道自己在銀河哪里?會不會其實我們在中心,只是看錯了?
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在100年前就解決了。
早在1915年,哈羅·沙普利利用球狀星團分布,發現它們圍繞一個偏離太陽的位置對稱分布。他據此判斷,銀河的中心并不在太陽所在,而在人馬座方向,距我們約2.6萬光年。
后來,VLBI(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進一步提高了精度。通過觀測遙遠類星體和銀河中心的相對運動,科學家測出地球繞銀河中心的轉速約為220 km/s,一圈約需2.3億年。
而且,隨著歐洲航天局“蓋亞”計劃的推進,我們已經擁有了超過20億顆恒星的三維位置圖譜。我們現在知道,太陽在銀河的獵戶臂邊緣,略靠近英仙臂,是銀河的“中等偏遠地區”。
所以,不光我們知道銀河長什么樣,我們還知道自己在它的哪一塊“街區”。
我們沒飛出去,但我們的“眼睛”已經繞銀河跑了好幾圈
說到底,人類不是靠“飛出去”了解銀河的,而是靠“看得夠遠、算得夠準”。
光是我們最強大的信息載體。銀河中心距離我們2.6萬光年,只要光能穿過塵埃、被我們接住,我們就能“看見”2.6萬年前那里的樣子。再通過射電、紅外、X射線、伽馬射線等波段,我們可以“透過銀河”,看見那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部分。
而現代望遠鏡,包括哈勃、詹姆斯·韋布、斯皮策、蓋亞、阿雷西博(2020已退役)、中國天眼FAST,就像是一雙雙不同波段的“遠視眼”。它們不光能看,還能測量恒星的光譜紅移、運動軌跡、視差和流速——這些數據,就是我們構建銀河模型的“磚瓦”。
你可以把人類比作站在銀河一個角落里的“盲人建筑師”,但我們有一整套完整的遙測雷達系統,能用光的回聲、恒星的分布、塵埃的陰影,把這座“看不見的建筑”一點點建出來。
寫在最后
我們沒走出銀河,但已經把它“掃描”得七七八八。這不是我們站得高,而是我們看得準、想得深。宇宙太大,但數據和邏輯,能帶我們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