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太陽系,甚至整個銀河系,可能正“躲”在一個直徑10億光年的宇宙“巨洞”中心!
這個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猜想,竟可能解開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宇宙膨脹之謎——“哈勃張力”。
哈勃張力有多棘手?
要理解這個發現,得先聊聊“哈勃張力”。簡單來說,科學家用兩種方法測量宇宙膨脹速度(即“哈勃常數”)時,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種是通過觀測附近星系(如造父變星、超新星),算出當前宇宙每秒膨脹約73公里/百萬秒差距;
另一種是通過分析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推算出早期宇宙的膨脹速度僅約67公里/百萬秒差距。兩者相差近10%,就像用兩臺“靠譜尺子”量同一個客廳,結果卻對不上,這讓宇宙學家頭疼了十幾年。
膨脹加速是場“視覺騙局”?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天文學家IndranilBanik博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猜想:問題可能出在我們的“觀測位置”——銀河系恰好位于一個巨大的“低密度空洞”中心。
這個空洞直徑約10億光年,內部物質密度比宇宙平均水平低20%。想象一下,宇宙像一塊不均勻的蛋糕,我們的“蛋糕塊”(空洞)更“蓬松”。由于空洞內物質稀少,周圍高密度區域的引力會把空洞邊緣的天體“往外拉”,導致我們觀測到的星系遠離速度比實際更快,仿佛宇宙膨脹在“加速”。
這個“巨洞”存在的概率是億分之一?
聽起來像腦洞?但最新觀測數據支持了這一理論。關鍵證據藏在“重子聲學振蕩(BAO)”里——這是大爆炸初期留下的“聲波遺跡”。
大爆炸后幾秒內,宇宙是一團由光子和重子(質子、中子)組成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引力擠壓這團“宇宙熱湯”時,會產生類似聲波的振動,這些振動隨宇宙冷卻“凍結”,在星系分布中留下規律的“漣漪”(BAO)。如果我們真的在快速膨脹的空洞里,這些“漣漪”會比均勻宇宙中顯得更密集。
Banik團隊分析了過去20年的BAO數據后發現:“存在本地空洞”的模型,比“宇宙物質均勻分布”的傳統模型,匹配度高出1億倍!換句話說,我們身處空洞的可能性,是不身處空洞的1億倍。
顛覆認知?但宇宙學難題遠未終結
不過,這個理論也面臨挑戰——傳統宇宙學模型認為,在10億光年的尺度上,物質應大致均勻分布。而“空洞說”若成立,可能改寫我們對宇宙結構的理解,甚至讓“暗能量驅動膨脹加速”的主流假說變得不必要。
宇宙的真相總比想象更神奇。從“地球是宇宙中心”到“銀河系只是普通星系”,人類對自身位置的認知不斷被顛覆。如今,我們可能要接受新的身份:一群住在宇宙“巨洞”里的觀察者。
你對這個“宇宙巨洞”猜想怎么看?
是顛覆傳統的突破,還是另一個需要驗證的假說?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