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雅爾塞鎮奈門沁村
六百畝青刀豆田里
近三百名工人彎腰采摘
顆顆翠綠的豆角
從藤蔓落入筐中
這里不僅是農作物的生長之地
更是定制農業與鄉村振興
結合的生動實踐地
豆田里的“跨國”密碼
清晨,雅爾塞鎮奈門沁村的農田已被忙碌的身影喚醒。一串串青翠飽滿的青刀豆掛滿藤蔓,工人手指翻飛間,豆角如雨點般落入筐中。這些清晨采摘的青刀豆將在三小時內抵達中藍食品的凈化車間,開啟一場跨越國界的旅程。
走進11000平方米的凈化車間,四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全速運轉。青刀豆經過篩選、切割、三次清洗后,被送入高溫蒸煮機消毒,隨后在零下40℃的流態式速凍機中完成20分鐘極速鎖鮮。生產廠長位立江緊盯監控屏幕:“從采收到成品不超過5小時,新鮮度是我們叩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此刻,工人們正將檢驗合格的速凍青刀豆裝入智能冷庫,冷鏈車整裝待發,這批貨物將跨越1000多公里抵達大連、山東港口,最終現身日本超市貨架。
營商沃土育出“梅里斯加速度”
“當初多個省份拋出橄欖枝,但梅里斯‘政府圍著企業轉’的服務理念讓我們扎根于此。”中藍食品董事長劉永濤的感慨,揭示了企業落戶的深層邏輯。這種承諾在項目推進中化作具體行動。土地流轉曾是企業的一大難題,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利用項目服務專班的優勢帶領部門駐村辦公,采取“村干部引領+大戶帶動+農戶參與”策略,幫助企業建成2000畝種植基地,農技人員更聯合企業技術員全程跟蹤指導。
★正是這樣的營商環境,讓中藍食品最終投資1.5億元,建起集種植、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基地。70000平方米的廠區內,11000平方米凈化車間、9000平方米智能冷庫與4條自動化生產線共同構筑起農產品出海的“航母平臺”。
金豆落地 沃野生金
去年,靠定制訂單,農戶畝均增收近6000元,農戶增收更有保障。同時,企業在本地招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從種植到加工,從田間到車間,中藍食品帶動了當地勞動力的充分就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同時,產業紅利輻射進更廣維度。在中藍食品生產車間內,雅爾塞鎮村民王淑芬正麻利地分揀青刀豆:“每月賺5000多元,農活家務都不耽誤。”像她這樣的季節性用工更高達1000多人次。這種“按需種植”模式讓農民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傳統。
同時,為提高蔬菜種植基地水平,企業還積極向農戶傳授種植技術,提供種子等全程支持,并在農產品進廠出廠時都會對農殘進行檢測,讓農戶種得安心、更讓食客吃得放心。這種從源頭到終端的嚴格把控,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也增強了梅里斯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當黑土地與世界標準相遇
梅里斯也能孕育跨國生意
從中藍車間延伸出的產業鏈條
不僅連結了
梅里斯農戶與國際餐桌
更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新坐標
那里有按厘米生長的青刀豆
有從冷庫駛向深藍的貨輪
還有農民賬本上
不斷跳動的數字
記者丨王子銅 徐鵬 吳瀚
編輯丨趙偉男 校對丨王佳旭
責編丨陳佳玉 總編丨叢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